小伙伴们注意到了吗?2019年10月10日——第28届“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发出了来自官方的呼吁: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希望全国人民关爱自己,关注心理健康。
背景介绍
为了唤起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心理健康,我们如何行动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
合理设定目标。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积极寻求人际支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重视睡眠健康
保证充足睡眠时间。规律作息。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服用药物需遵医嘱。
4.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
选择并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在出现轻度情绪困扰时,可结合运动促进情绪缓解。
5.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
一过性的或短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消除。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可以通过药物、心理干预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
6.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
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专业帮助。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有能力的表现。
7.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
诊断精神疾病,要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专科门诊。确诊后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治疗过程遵医嘱。
8.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尊重精神病人,不歧视患者。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9.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
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交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科学合理睡眠,促进心理健康
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人体通过自身调整,恢复机能和精力,抵御和化解疾病风险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健康十分关键的因素。
1.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应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应不少于8个小时,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至8小时睡眠。
2.规律作息
夜眠昼行、起居有常是人的生物性需求,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养成相对规律的工作、学习、娱乐、休息习惯。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段睡觉,不要熬夜,有条件的午休20至30分钟,节假日也要注意规律睡眠。迫不得已熬夜后要及时补充睡眠。
3.积极调适心理
造成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是心理问题,要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白天要有适当活动量,睡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有助于睡眠。
4.及时主动就医
每个人都会遇到焦虑、抑郁等情绪,在出现睡眠问题时,如果自我调节无效,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求助于专业人士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有能力的表现。
睡眠质量决定着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睡眠,科学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共建共享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