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25”心理健康教育月以“筑梦青春,追梦成长”为主题,自4月启动以来,各地各高校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按照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发动、深入动员,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文体活动,并注重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科学性和实效性。近期将对部分地方和高校的相关典型工作经验进行专题报道。
筑梦·追梦·圆梦!
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
2019年5月份以来,北京市全面启动已开展13年的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活动紧扣时代要求,形式丰富多样,以“筑梦·追梦·圆梦”为主题。各项活动充分结合当前首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汇集了心灵阳光大讲堂、知识竞赛、专题论坛以及心理微视频、微故事展赛等多种形式。同时,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打造了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活动组织方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学校优质资源,推动横向交流,21所高校联合承办9项市级示范活动。首都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自主性、创新性活动,形成了市、校有机协调、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活动吸引大学生踊跃参与,成效突出。据统计,全市56所高校24万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市级示范活动,各高校还自主举办413项特色活动,吸引15万多名大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心理素质。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和部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大格局,为学生健康成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从全市层面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出台《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估标准》,对全市高校进行全覆盖式督查评估,以查促改、以评促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组织编写《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大纲》《北京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指南》《北京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导手册》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大学新生适应与成长攻略》等读本,不断提升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近年来,北京高校逐渐形成了专兼职教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强化工作培训,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立了8个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地,每年投入120多万元开展系统化、进阶式培训,每年培训心理教师、辅导员1500余人次。注重骨干培养,今年将资助建设首批10家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名师工作室”,着力打造一批名师骨干,带动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举办中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开展“全市高校同上一堂课——阳光心理大课堂”“心理中心主任沙龙”等活动,加强工作交流与合作。加强专业指导,成立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专家为一体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工作的政策咨询、理论研究、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估。
下一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加强统筹,优化校园心理工作生态环境;强化协同,推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心理工作格局;配齐建强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不断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