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麦克威廉姆斯《组织织与动力性治疗》工作坊
(宋文哲整理。未经南希本人审阅)
按:这是今年3月23--27日南希在杭州工作坊的现场记录。杭州的同道王韶宇和郭文滔做了一件大好事----邀请到了南希.麦克威廉姆斯来中国讲学,让我们领略到一个优秀家的风采。
为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南希的专业修养,我尽可能一字不落地将五天的演讲记录下来,以飨同道。同时希望我国的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抱歉的是,记录中有个别字句没有记全,我将在正文中以***标注。
个性:十种精神分析视角的治疗性含义
一、个性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治疗师和的会远远比治疗技术更有用。这个星期我会谈每个个体的不同和人格特点及含义,与不同人格工作时需掌握怎样的节奏和风格。我们从10个不同的精神分析视角看个体之不同,以及从特别轻临床状态到特别重的状态,和指导意义。
1、气质:
研究发现,1个以上的家庭,不同孩子出生时就有不同的脾气,这是天生的。这就是气质,这是稳定的,终生不改。过去通俗理解为人格,性格。
气质来自两方面:一是基因,二是胎儿期间母亲与外界互动中的变化,母亲会分泌不同的内分泌,会对胎儿气质带来影响。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气质对临床工作很重要。回到分析态度上,治疗的一个任务是帮助他接纳他自己,如害羞,我们不是让他外向,是帮助他接受气质上的害羞,不会因为害羞而多难受。
治疗的态度是帮助父母怎么接纳他的孩子,而不是帮助治疗孩子什么。好父母,与孩子共舞,接纳孩子。
治疗中,重要的层面是,如何扮演一个角色,非常地与他的气质和谐,让他感觉到是被接纳的,这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是在互动中你给他的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
2、依附风格
鲍比与弗洛依德有不一样的地方。鲍比让人观察小孩与最重要照顾者间的依附模式,发现这模式是不一样的。共三种:1、安全型,2、型、3、回避型。后面我再说这三种型的各自意义。(后面还有一种混乱型)
在一个陌生情境下,请2—10岁的孩子及母亲到一个陌生情境,让他们在这情境中玩,再让母亲与孩子分开,观察母子是怎么玩的,再看孩子一个人在情境中是怎么玩的,再看与母亲重聚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