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洛·梅健康模型介绍:具备完整人格的人
者由于某种特权而有幸目睹许多人的内心挣扎和他们与他们自己,与向他们的尊严发出挑战的外部力量所作的往往是严肃而痛苦的搏斗,而获得了对这些人的新的崇敬,获得了对人的潜在尊严的新的认识。
——罗洛.梅
第一节 罗洛.梅的
罗洛.梅(Rollo May 1909-1994)出生于美国,是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奠基者之一。也是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罗洛.梅自小生活不是很快乐,父母不和,姐姐又有。他从小对文学艺术怀有极大的兴趣,大学期间他因为与人合编了一本批评州立法机构的杂志,惹了政治麻烦,不得不转到另一所大学,主修英语,兼修希腊文学和历史。
大学毕业后他前往希腊边教英语边学习绘画。暑假间他又去维也纳在的个体心理学的暑期班学习疗法。1933年回美国后他曾一度任一所大学的学生辅导员。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人性和人生,罗洛.梅考入一所神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欧洲流亡到美国的持观点的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这位神学家使罗洛.梅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产生更为极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班。他一边学习,一边教书以维持自己和兄弟姐妹的生计。但不久,罗洛.梅因为积劳成疾得了肺结核,他不得不在疗养院住了三年。
疗养院的三年成为罗洛.梅思想的转折点。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体验给罗洛.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外,为了与面临死亡时的和恐惧抗争,他住院期间读了很多的书,其中包括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其存在主义思想为罗洛.梅正在撰写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大量的灵感。
康复后,罗洛.梅到著名心理研究所怀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他遇见了著名家沙利文和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1946年,罗洛.梅正式挂牌做了心理治疗者,以后除了做治疗外,他还曾先后任教于哈佛.耶鲁等大学,并担任两个心理研究所的督导。
1949年,罗洛.梅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他的PhD。
罗洛.梅把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結合起來,在美国开创了存在心理治疗的先河。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前设是:人是自由的,人要為自己的选择以及行动负责。为此,存在心理治疗者不把来访者看作病人,而将其看作是是暂时受限制的存在个体。而存在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是放在技术上而是放在了解来访者的深层体验上,放在了解来访者的孤独、焦虑和空虚感上,同时帮助来访者学习信赖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和个人成长的能力。
罗洛.梅在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在竭尽全力帮助病人发现并解决他们内心冲突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微观分析而且重视对宏观的分析,例如,在对心理疾病的病因解释中,他提出,病人的问题并非仅仅来自于家庭而是来自于整个时代的处于分裂状态的文化,这里的“分裂”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脱离了亲密的以及丧失了感受能力。因此,当一个病人诉说他童年时的无助与被冷落时,其实这病人的父母亦正体验着孤独无助,这就是说,出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心理问题是时代问题的个人表现。一个人所以会得心理疾病,因为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早地意识到了社会出了问题,但由于他缺乏保护能力,所以未能免除由此产生的性后果。
和其他人格心理学家比,罗洛.梅更象思想家。作为一个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不象和马斯洛那么天真和盲目,他认为人是善恶并存的,他认为:“不承认恶,这本身证明就是恶;它使我们成为站在破坏狂一边的帮凶”((羅洛.梅,1982)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456,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但他同时也坚信人只要敢于正视并约束自己的恶,不断发掘并选择善,人就能发现自身内在的力量并用以抵御时代所造成的不安全感。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家,罗洛.梅最令人钦佩之处在于:当很多人把心理疾病当作不幸、痛苦、病态、无望的代名词时,他从中看到的却是人的尊严与力量:“心理治疗者由于某种特权而有幸目睹许多人的内心挣扎和他们与他们自己,与向他们的尊严发出挑战的外部力量所作的往往是严肃而痛苦的搏斗,从而获得了对这些人的新的崇敬,获得了对人的潜在尊严的新的认识”。((羅洛.梅,1953)罗洛.梅著,冯川主编译:《罗洛.梅文集》p515,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时代病了,而人却在坚持抗争,作为深入了解并坚信人内在力量的心理治疗者,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心理治疗者,罗洛.梅向世界开出了他的处方――作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即寻找自己、重建自己,创造自己存在意义的人。
如此,则不论世界有多少风雨飘摇,受益的都将不仅仅是个人,而且还有我们的——时代!
第二节 罗洛.梅的健康人格观
罗洛.梅用“完整人格”这个概念描述健康人格。罗洛.梅认为:有完整人格的人是能创造自身存在意义的人,这样的人是具备了自由、勇气、爱以及意志等能力的人格特点的人。尽管罗洛.梅自己也承认,从来没有人能完美无缺地全部拥有这些人格特点,但这可以成为人类的心理目标,因为正是它们为人类的活动赋予了意义,使有智慧的人有了可以遵循的生活准则。
现在我们来看罗洛.梅有关完整人格所具备的“自由”、“勇气”、“爱”和“意志”究竟包括了哪些具体内容。
一、自由
很多人把自由的消极形式,如任性妄为、盲目反叛、放任不管等误认为自由。
而罗洛.梅所提倡的“自由”是指人在面对个人和社会局限的前提下,参予自身发展以及塑造自己的意向与能力,一种心态开放、准备成长,富有弹性、柔韧可塑的意向与能力,一种为了实现人自身的价值而改变自己的意向与能力。
很多人以为自己生来就拥有自由,其实不然,且不说社会与个人的局限对我们的自由的限制,就我们个人而言,每一个人想要拥有的心灵的自由都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并且发现的。
一个人是否拥有自由的标志是:在同时面对很多选择时能够坦然说出:“我能……”("I can……")或者是“我愿……”("I will……")。换言之,就是在面对选择时能够坚定而又从容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显然,罗洛.梅所推崇的自由是一种人发自内心、收放自如的精神状态,是人对自身处境及其目标的一种自觉状态,是人在个人与社会的局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塑造自己、创造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一种能力。这和目前很多人理解的要求外界容忍自己随心所欲、任性妄为的所谓“自由”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在中发现,有些所以总是抱怨缺乏自由,其根源在于他们误把自由的消极形式等同于自由。他们把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规章与规则视作剥夺他们自由的锁链,于是便以任性妄为、盲目反叛的形式为自己“争取自由”。
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从来都只拥有思想的自由而非行为的自由,人的自由与否更多地是指人的心灵而非行为,不了解这一点,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这是心理不够成熟并且缺乏社会适应力的表现,如果一个大学生还没有能走出这个误区,其发展就会受到较大的阻碍。
二、勇气
说到“勇气”,人们想到的常常是人对环境(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一种态度和对策,但在罗洛.梅看来,真正的勇气指的是人对待自身的一种内在素质,如勇于正视自己成长中的焦虑体验以及勇于追求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罗洛.梅认为,当一个人在对待自我的问题上取得成就后,才能以泰然而又镇静的态度去面对外部的危险和威胁。
在这里,勇气的标志不是是否敢于与天地和他人抗争,而是指是否敢于成为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说,是否敢于深入认识自己,是否能够在必要时维护并坚守自己以实现生命的意义,以及是否能够在必要时奉献甚至放弃自己以成就一种更高的价值。
我们以往在想到勇气的时候,总是会立刻联想到一个人在战胜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而罗洛.梅则把一个人是否勇于正视自己、成为自己当作衡量勇气的首要标准。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其中最容易造成我们困扰的问题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不少青少年在这些有关同一性的困扰前常常因为不堪忍受思考的痛苦而选择放弃,选择放弃思想的自由,选择在从众中缓解内心的焦虑,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推迟了自己的成长。
罗洛.梅提倡的是:勇于与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同行,勇于选择正视成长中的烦恼,勇于承担认识自己的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在面对自己所不满意的学习环境与人文环境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以了解自己是否具备了罗洛.梅所提倡的勇气:“我是否选择了承担起过去选择的失误并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我是否选择了停止抱怨并以建设性方式解决我目前的问题?”“我是否选择了以创造性的方式去改变我目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