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可以? 《应用心理研究》6期,41-43
《应用心理研究》期刊邀请我回应杨連谦医师的文章,这是一个有趣而又困难的差使。
我兩次到台湾讲学,都有机会与杨連谦夫妇交流,十分敬佩他们在台湾努力发展家族治療的精神。杨医师这篇「婚姻治療中赋权使能的歷程︰病态嫉妒个案的经验」,报导四次门诊有效地改善了夫妻互相对待的方式。常言道︰「Don't argue with success,不要与成功争論。」我对心理治療的立场,同样是只要成功地达到治療效果,无論用什么派别或手法,都是不重要的 。但是「对话」是家庭治療論坛的传统,一个相互补充及扩展的重要过程,因此我尝试从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歷程研究、赋权使能及等理念,作一个不同角度的探讨。
先由歷程說起,杨医师引用的方式,企图「打破结果与歷程研究的二分法」 。这种同时探讨个案「结果」及「歷程」,以便明了治療歷程中发生什么有助成果的重点,的确是近代家族治療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 。我反覆阅讀,这个案的成功是明显的,但这个治療歷程却有点模糊,虽然文中对治療技巧有详细档案及分析,但是对被治療者的反应及互动形式,只是轻描淡写。
Pinsof的歷程研究,是什有系统地记錄全部療程内的对话,然后演绎成一种Coding(密码),这是一个十分繁覆的过程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方法只能探讨言谈上的表达,对于言谈以外的身体语言式互动,以及当时处境(context),都不能顾及。要真正反映治療歷程中每个小回合的「小结果」,Elliott(1988)认为最好是在每次治療会面过后,立即把治療的錄影带分别播给治療师及家人观看,并且比较兩者对同一会谈的事后反应 。因为治療师以为重要的转变,往往与被治療者所見不同。
没有较详细的歷程记錄(process recording)或錄影,很难想像療程中的互动关系 。如果歷程以治療者所采用的技巧为主题,更难表达作者所推崇的「赋权使能」(empowerment)。这是因为empowerment是近代辅导界的一个流行术语,主要目的在减低辅导员的权威,加强被辅导者的能力。但是真正执行时,却往往令人产生很多新的疑问 。因为除了神,谁人可以把权能赋与他人? 一不留心,就会做成disempowerment的反作用。
例如很多时候,当辅导者在子女面前教导父母怎样建立亲子关系,理論上也可以說是增加父母教子的权能,但是歷程上,却很容易造成辅导员是被辅导者的老师,父母在自己孩子面前变成不及格的学生,更是失尽权威。后现代主义对家庭治療的权能分配十分敏感,认为现代主义的各大派别,都把治療师放在过于权威的位置,给家人带來太多迫压感,因此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派别,例如Galveston Approach,就主张治療师要有「无知」(not knowing)的态度,千万不可太多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