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问题首先要提出,是为了防止治疗师的投射。治疗师往往会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青少年。所以做治疗前,首先要避免文化偏倚。而且每个时代的青少年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治疗师也要与时俱进。
当今青少年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缺乏自我理想。
(2)媒体霸权形成的夸大镜像。女性厌食性理想自我和男性谎话癖的理想自我。
(3)自我中心。
(4)行动主义。
(5)功利和享乐第一。(Pereira Mendes,2002)
下面详细分析一下这五点:其中第一和第二点相当于原因,后面三点相当于结果。
首先,缺乏自我理想。
缺乏自我理想,是前一代人理想死亡后的一种效应。这和“理想失落”绝对不是一回事情,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那种状况叫做理想失落。本来是有个理想的,但是这种理想找不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途径,那叫做理想失落,当然现在那批人不少也已经成为“理想死亡”的状态,和当今青少年差不多。理想失落是理想曾经活过后来死了或失踪了。理想缺乏是本来就没有理想又待诞生。
我们要分清楚自我理想和理想自我的区别。
自我理想是自我和超我之间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可以让人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自我和超我。一个有自我理想的人,最终其人格结构会变成神经症性的人格结构,比较符合弗洛伊德的观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古典时代的人。而很多现代人是没有自我理想的,这样的人更加自由,更少约束,也有更多的施虐-受虐性,因为原始性超我无法转换为自我功能。
理想自我是和原始性超我差不多同时出现的一个人格成分,理想自我来源于的自身-客体的投射。如果你的心生活在古典时代,理想自我将会逐渐分化转变成自我理想和超我。
简言之,自我理想是——“我想要成为的他”,“我”和“他”(自我理想)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正因为“我”还不是“他”,所以我会不断的努力,克制自己,让“我”逐渐靠近“他”。
而理想自我呢,是“我应该成为的我”,在这种表述中,其实理想自我才是真正的“我”,而和理想自我不符合的那些人格成分其实不属于“我”。这些成分就需要受到压抑和投射。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是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而只是“非我”成分的汇聚,是一个用来容纳投射成分的容器。
为什么自我理想会消亡了?
这是因为:
首先,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可注册的自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