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济

发布时间:2019-04-09 15:26:41   来源:“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上的发言    
字号: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内蒙古心理网d m5n+D%|*@2LU g

心,是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重点所在。在我们的内心,既有良性潜质,能够发展出高尚人格,带来幸福安乐。也有负面心理,并由此滋生心理疾病,制造痛苦烦恼。当身体出现疾病时,我们都会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损害健康。而当心灵出现疾病时,同样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虽然这种疾病是无形无相的,但若掉以轻心的话,其危害绝不亚于身体病变,发展到极致,还会使人走上绝路。据有关资料显示,因心理问题致病乃至死亡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升,不容忽视。内蒙古心理网$ItE$~(wJU.rB%b

v} A`m @*O%X0  在治疗范围上,心理学比较偏向心理疾病的治疗。它所关注的,主要在于病态的、非常规的心理,至于人类共有的贪嗔痴等烦恼习气,并不在其解决之列。而在佛法修行中,不仅要解除负面心理,同时也重视正面心理的建立。在佛陀成就的三德中,断德是由断除烦恼而成就,是对负面心理的彻底解脱。而智德和悲德分别代表大智慧和大慈悲,是人类潜在的良性心理品质的完全展现。其中,智慧偏向自利,而慈悲偏向利他,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内涵。尤其是对慈悲的修习和实践,更是大乘佛教不共声闻的殊胜之处。以下,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中的转化作用。
dte"_ rox-[,QO0
2sVt+W Z]0一、何为慈悲内蒙古心理网:M0Ac z(f%m^
内蒙古心理网&}5f"Z3?RJh.a"KGs
  1、慈悲内蒙古心理网;r x%r3A#u

(l#TR&_W)t|0M]|0  慈悲,是生活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我们评价某人富有爱心时,会说“他很慈悲”,这时的慈悲,是德行的象征。我们希望博得他人同情时,会请求对方“发发慈悲”,这时的慈悲,又代表一种实际帮助。
UhE q!qTGRr0  至于慈悲和佛教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知道“出家人慈悲为怀”这句话,但并不知道,慈悲一词本就出自佛典。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悲,是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两者虽然有着不同侧重,但其实是相通的。因为究竟的给与快乐,必然包含着拔苦;而真正的拔苦,必能带给对方快乐。内蒙古心理网~;V`%w u y)Il`
  在佛教中,慈悲既是一种实践的法门,如慈心观等,同时也是佛菩萨所成就的悲智两大品质之一。作为佛菩萨品质特征的慈悲,并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而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考量标准。那么,佛菩萨的慈悲又有什么特点呢?
viU6{A U0
6G_$x^/e"z0  2、大慈大悲内蒙古心理网 | X?,yna$r~0L
内蒙古心理网9\-u|{'O;k%y(j F
  佛菩萨的慈悲,特点就在于大慈大悲。所谓大,即慈悲的无限扩大。这种慈悲的对象,包括亲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包括六道一切众生。换言之,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利益的,是我们漠视甚至敌视的,就不是佛菩萨所成就的大慈大悲。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佛菩萨的慈悲又是长远的,是尽未来际永不改变的。所以说,这种慈悲是有着量化指标的,是可以对照心行进行检测的。
#K;fN-F]'hvf$D0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慈悲,也许只是针对某个人,比如母亲对儿女的慈悲,虽然强烈,但并不普遍,不能扩展到儿女以外的其他人。也许只是由重大灾难所激发的情感,如四川地震时全国上下所表现出的关爱之情,虽然普遍,但并不持久,不能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原因是什么?因为凡夫是有“我执”的,这种执著蕴含着强烈的自我重要感,使我们本能地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看似忘我,但多半只是对“我”的一种延伸,所以这种慈悲无法继续扩展到其他众生。也正是因为有“我”,我们才难以对“我”以外的“他”保有持久关怀。即使因特定事件使这种情感被激发起来,但一段时间后,又会习惯性地转向对“我”的重视。如果不通过禅修加以纠正,这个“我”将始终占据主导,使我们忽略甚至忘记,世间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内蒙古心理网e~/\!kA^

6zq NXWq0  3.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F5Y {8U"quuT0
0? ^zy8WY ]wS0  佛菩萨之所以能成就无限的慈悲,关键就在于,他们已证得空性,已体认无我,已消除自我和众生之间的对立和隔阂,所以这种慈悲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就是没有任何亲疏、爱憎之分,没有哪个众生是菩萨舍弃的,是菩萨不愿施以援手的。所谓同体,就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就像你的脚扭伤时,手自然会去抚摸以减轻疼痛,这种帮助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是不需要加以考虑的。而在疼痛没有解决之前,这种帮助决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去分别,手是施恩者而脚是受惠者。内蒙古心理网_uz!Qu2H
  菩萨对众生的慈悲也是同样,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寻声救苦”,之所以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也正是因为体证到众生和自己本来就是一体。因此,这种帮助不需要任何条件为前提,不需要考量其中是否有利可图,能否得到回报。同时,这种慈悲是“三轮体空”的,不存在施者和受者之间的对立。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无我,才能无住;因为无住,才能无限。
Qe'j ??6W ea0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现有的这点慈悲扩大为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呢?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禅修训练。
2UL t^zBpiI0内蒙古心理网sp`|R-uyV
二、慈悲的修习
w)HRvH5[-} kJo0

|&q1BNXS0  1.开启慈悲心内蒙古心理网|Oz+`/X rQqg"z
内蒙古心理网&dfOa-\8Z,{4CM
  在修习慈悲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心理对生命发展的意义所在。相信很多人会对慈悲这一品质表示认同,表示赞叹,但未必愿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慈悲似乎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意味着个人利益的损失。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使很多人只是将慈悲作为一种说法。即使做一点,也无法像对待自己那么在意,那么投入。因为在我们心目中,他人始终被排斥在自己之外,而自利与利他也始终是彼此对立的。内蒙古心理网#\ ? C4|"gw1?
  但佛教告诉我们,慈悲不仅是利他的善行,更是一种使人格得到提升的自利行为。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慈悲时,内心是调柔而开放的。这种调柔能使我们感到安宁与祥和,而这种开放则能使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慈悲就会成为主动自觉的行为。因为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就在收获,这种收获不在于他人的回报,而是自身心理的改善。内蒙古心理网|Q#o4I-y2CK~#]
  但这种认识还是基于自利,或者说,是把利他作为自利的途径。一旦面对具体的、形形色色的众生时,新的考验又出现了。因为凡夫心是有好恶的,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对那些我们没有好感的众生,即使当做任务去做,也是勉为其难的。这样的慈悲,往往会使我们感到沉重而退缩。那么,如何才能使慈悲快速成长,成为内心的主导力量?内蒙古心理网;J ~ QO]zS

-Hz gD9z2p0gnJ5q0  2.慈悲的修习内蒙古心理网%FTMUn!GU

A.v0l|s7K dHP0  大乘佛教中,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修习项目,由此成就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L4x-]Ofq!Um0  一是广度,通过发起菩提心,使慈悲得到扩大。菩提心,是觉悟而又利他的心,不仅要自我觉悟,更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悟,究竟解除生命存在的一切痛苦。这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是慈悲得以扩展的强劲动力。但我们内心还有种种其他愿望,怎样才能使菩提心不因干扰而模糊?这就需要受持菩提心戒,通过庄严的宣誓对此进行确认,使这一愿望真正成为生命的立足点。当我们像誓言中所说的那样,时时心系众生并尽力给予帮助时,心量就会逐渐打开,慈悲也会随之增长。内蒙古心理网 _&V x^pB&A @
  二是力度,通过修习菩提心,使慈悲得到强化。受持菩提心戒,只是在内心播下菩提种子,但面对无始以来的串习,这种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必须不断为之提供养分。一方面,是在座上修习菩提心仪轨,每天提醒自己,以“利益一切众生”为使命。另一方面,还要将这种愿望落实到生活中,带着这种愿望去做每件事。通过正确而又持续的修习,使慈悲种子茁壮成长,成为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力量,成为想忘也忘不了的强烈意愿,成为不受任何外在影响左右的终极目标。内蒙古心理网4l;{0SE"B.|o$t
  三是纯度,通过修习空性见,使慈悲得到升华。凡夫心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我们在长养慈悲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自我、贪执、嗔恨等不良心理。比如有些人是为了博得名声而利他,有些人则会因行善不得理解而心生怨恨,这都会障碍慈悲的成就。因为我执,而难以无限;因为爱憎,而难以平等。所以就需要修习空性见,认识到自我及外在世界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我们执以为真实的一切,只是自我的设定和颠倒妄想,并非客观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具备这种认知,不良心理将失去依托基础,并在空性见的观照下挥发一空。当夹杂于慈悲中的杂质被逐一剔除,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广大而纯净无染的慈悲品质。
0]&by7}w#p ^9B0内蒙古心理网a~ g*@&_.l
三、慈悲在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内蒙古心理网&huj.Z ~ j}0d
内蒙古心理网dVxTkqJ
  1.慈悲能加强人与人的沟通内蒙古心理网$o)Nz? `Kp z

t@,H w8m(e f4A0  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与人沟通也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仅仅依靠技巧,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比如“”的运用,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此进行沟通。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教授所说的那样:“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内蒙古心理网:t%iVx iT1sK3^tL
  障碍这种“共情”的,正是我执,是强烈的自我重要感。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和好恶看待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则是以强烈的利他主义愿望为前提,这是走近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的首要条件。在修习慈悲的过程中,要在空性见的观照下不断克服我执,摆脱自我中心感,这样才能消除自他双方的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共情的效果。
:J(h]S0b/wN.|-q0  大乘佛教有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寂天菩萨所造。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换言之,就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目中的地位进行对换。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也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C(wp@n%t\0
RD-RAFmB3_0  2.慈悲能化解各种心理问题内蒙古心理网DE1i%oi/i)[N0s

^Y r/w4Od0  常规的心理治疗,往往是通过某种外在疏导帮助患者。这种方式确实也能解除一些心理问题,但未必能从根本上斩除病根。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这将不断制造问题,使我们永远处在被动状态,疲于应付。
@`*_H m)w0  而佛教修行不仅是以正见解除病态心理,同时更重视正面心理的建立。这种正面心理,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正念,慈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然,普通人的慈悲也具有化解嗔恨等其他负面心理的力量,但作用毕竟有限。大乘佛教所说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慧的基础上。这种空性慧代表心灵内在的觉醒,也是生命本具的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是佛菩萨所以能解脱自在的根本所在。也正因为空性慧有如此威力,建立在空性慧基础上的慈悲,自然具备化解一切心理问题的能力。就像有着超强免疫力的身体,本身就能应对一切病毒的入侵,使之没有可乘之机。即使原本已经发生的病变,也能随着免疫力的提高而自我调节,恢复健康。所以说,这种力量才是化解心理问题的根本。
Eyz)vK#VN0
n/O2Z JwoY&wx0Jt[0  以上,主要从大乘佛教的角度,介绍了佛法所说的慈悲与世间慈悲的异同,佛教对慈悲的具体修法和完善途径,以及慈悲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希望我的发言对大家有所启发。

E9fl a7~R0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每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