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talt therapy)又称,由(Frederick S.Perls)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疗法是一种非解释性,非分析性的方法。
格式塔疗法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其整体和完形的观点,在精神治疗的实践中基础于并结合东方的禅修原则。
皮尔斯认为格式塔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格式塔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和需求,整合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皮尔斯的思想保持了的精神,他认为,大部分人都只发挥其部分的潜能。我们的生活是定型、陈腐的,我们一再地扮演相同的角色,而极少设法再创造我们的存在,更别提去充分利用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培尔斯主张,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是如何地在阻碍自己发挥全部的潜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到许多方法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而使这个潜能发挥的基础即在于,我们要使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朝气蓬勃的态度。换言之,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协助当事人生活得更充实。
理论背景
皮尔斯认为,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当事人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他们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通过这种察觉达成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从而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
由于看重的焦点在于当事人对现实环境的察觉,因而其取向可谓是现象学的;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在此时此地,故同时也是存在取向。换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牵涉到一个人之过去与未来的过渡阶段。因此,该疗法要求当事人将其有关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带入此刻,然后直接去体验它们。由此可见,完形治疗法是生动、活泼的,它能实际的增进人们的直接体验,而非仅抽象的谈论情境。同时,该疗法是体验性的,当事人必须去摄取与治疗者交互作用时的情感、思维与行为。完形治疗法的功效取决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若有疗效,即是源自于两人愿意坦诚接触,而非由于治疗者所使用的技术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释。
格式塔疗法的主要概念:
格式塔疗法的人性观(View of human nature)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而通过察觉,一个人可以作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格式塔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人们经常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对此,完形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它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此时此刻
依皮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here and now),没有东西是存在的。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来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以现在式对谈。
波尔斯特(Polster,1973)曾根据“存在与现在”(now ethos)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命题:“力量存在于现在”(Power is in the
present)。他认为,对许多人而言,“现在”这股力量几已丧失。他们不知把握此时此刻,却把精力虚掷于悲叹过去所犯的错误,枯思冥想该如何变化生活,抑或浪掷精力于未来无止尽的抉择与计划中。当他们把精力投向追忆过去或冥想未来时,“现在”的力量便消失无踪。但波尔斯特(1987a)也指出:若把治疗焦点过度集中于此时此地,也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他认为应适度地让当事人说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可能包括了对其过去、现在及未来同时进行治疗。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问“是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的问题。为了增进当事人对现时的察觉,治疗者鼓励以现在式对谈。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现在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进行什么事?”、“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么?”、“此刻你察觉到什么?”、“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等等。培尔斯(1969a)认为:当一个人在平息激烈情绪反应的情境下,才能思索为什么他(她)会有如此之感觉,而“为什么”的问题只会导引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进而离开此刻立即性的体验。更明白的说,“为什么”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
从回答完形治疗者所问的问题与进行的练习当中,可发现当事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方法。大多数人只能短暂的停留在现实?,他们总是在找寻截断现时之流的办法,同时常彷佛与现时经验无关似地提及自己的感情,却不去体验他们此时此地的感受。培尔斯从事完形治疗的宗旨就是在帮助人与现实活生生的接触与体验,而不仅是去谈论经验而已。因此,假使当事人一旦谈及悲伤、痛苦或迷惘时,治疗者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让当事人现在就去体验悲伤、痛苦或迷惘。倘若一昧地去探讨困境人的问题,极可能会变成一场无解的讨论,或是无止境地探索问题潜藏意义的一种文字游戏。就心理面而言,这是抗拒成长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某种型式的自我欺骗。因为在面对问题、讨论问题时,当事人常会欺骗自己并以为自己正在解决问题,甚至认为自己已更进一步向成熟阶段成长。为了降低这种危机,治疗者在辅导时应设法增强或夸大某些情感的表现。例如,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治疗者可请其中一位自觉能取悦他人或符合他人期望的当事人,立即在该团体中去取悦某些成员。
综前所述,完形治疗法是否就主张忽略过去?如果说完形治疗者对当事人的过去并不感兴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功能的重要课题有所关联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又当过去与一个人现时所表现的态度或行为有关联时,就要尽可能的把那些过去带入现在加以处理。因此,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藉着重演过去而将之导入现在。治疗者指导当事人“将想像带到此地”(bring
the fantasy
here),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诸如:不要当事人仅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要当事人在想像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透过此种想像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
格式塔疗法的另一个重要焦点是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 business),它系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完成情结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逃避
逃避(avoidance)是一个与未完成情结相关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成情结、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皮尔斯认为,大多数人都宁可逃避体验痛苦的情绪,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变。因此,他们会变得迟钝、无法突破僵局,从而阻碍了成长的可能性。因此,完形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在治疗阶段,充分表达以前从未直接表达的紧张情绪。
接触
接触(contact)在格式塔疗法的领域里,可说是促成成长与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改变就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接触系通过看、听、嗅、触摸和移动等方式来达成。良好的接触指的是与他人自然地进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个人的个体感。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段不断变化而富创造性的历程(M.Polster,1987),而要与环境有效接触的首要条件就是敏锐的察觉、充满活力及自我表达的能力(Zinker,1978)。
波尔斯特更认为接触是成长的活力泉源,它可能会伴随着强烈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但这种形态的接触却仅存在于片刻间。因此,较正确的接触方式不仅要考虑与环境接触的层次问题,而且要注意最后状态的达成,尤其是在完成接触之后,常常需要某种形式的退却以便去整合所经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