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7年,我(大衛.米克羅威茲)跟一位家長的談話,至今無法忘懷。
我才剛寫完論文,提出一些當時算是很新的觀念,有些人根本不相信。我發現:因為躁鬱症而住院的或年輕人,如果生活在充滿衝突的家庭中,九個月內復發的比例比衝突少的家庭爲大。精神科同僚們認為我忘記考慮生物或遺傳變數,或是個案復發是否因為沒有服藥。畢竟,躁鬱症和糖尿病或高血壓沒什麼不同,都是基因和生理疾病。我做了很多研究,就是沒有發現變數。
一位十八歲躁鬱症患者的母親要求我解釋我的觀察結果。我解釋了。她等我說完,瞪著我,然後終於說:「就這樣?」我以為她沒聽懂,又解釋了一遍。
她聽懂了。
她的反應是:「呃,廢話。」
她一點也不意外。家庭壓力和復發有關。她可以給我數不清的例子:家庭衝突如何導致她兒子的復發。我跟她說,我非常想了解家庭做錯了什麼才會讓孩子復發,要如何預防這種事情發生。
她說:「你為什麼不研究家庭做對了的事情?或許你會發現為什麼有些人不復發。」
過去二十年,我和同事們就是研究這個:家庭做對了什麼?如何讓孩子保持健康?我於1989年到科羅拉多大學當教授,開始和伊利莎白.喬治及其他同事一起做研究。伊利莎白的人際技巧很好,能夠讓不肯開口的個案或家屬開口。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研究。我們稱這個心理教育治療為「」(family-
focused treatment, ),專門針對躁鬱症成人和他們的父母或配偶。我們的研究顯示,九個月的家族治療加上藥物治療非常有效,個案更願意服藥,和家人關係也更好。我們做了八年的研究,得到很多對躁鬱症家庭來說非常有效的策略。2002年,我出版了暢銷的《躁鬱症生存大全》(The
Bipolar Disorder Survival Guide),將我們的研究結果公諸於世。
1990年代後期,有太多躁鬱症青少年的家長打電話來,說想接受家族核心治療,我們便修改了一個適合青少年使用的版本。然後,我們立刻看到了家長們面對的獨特挑戰:如果有的醫生認為是躁鬱症、有的醫生認為不是,家長該怎麼辦?孩子情緒變化很快,有時看起來像躁鬱症,有時看起來像是整個人崩潰,那他是真的有躁鬱症嗎?還是有其他問題,例如過動症?還是荷爾蒙過多?壓力太大?或者孩子就是這樣難管教?這些孩子的狀況讓我們相信這不僅僅只是青春期問題,而是年輕版的躁鬱症。很不幸地,當時沒有適合的支持團體或治療系統可以提供給家屬,以幫助他們面對這些重複出現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