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分裂困擾人類已久,被稱為「心理性的惡性腫瘤」,本文分就症狀、病因、療法等項,作一綜合性討論。
一位大學一年級男生,學校裏的課業、體育及生活適應都還不錯,忽然被送到總醫院的精神病房。當他父母親去看他時,發現他已精神錯亂,幾乎無法認出自己的父母。談話時他的話題漫無章節,從宗教、外太空、共產社會談到有關性的問題,還不時穿插一些古怪、淫穢的詞語。
一位拘謹的年輕女老師,與其父母住在一起。當其雙親大惑不解地問她何以突然鬆懈學校的工作時,她的回答是:她發現學校的教學電視螢光幕上有一種奇異的射線散放出來,使她無法忍受。同時,她開始懷疑她的母親正陰謀地與其作對。
以上兩位年輕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的痛苦導因於的錯亂,因而變得苦惱、憂慮、冷漠以及缺乏安排生活的能力。這類症狀常發生在25到40歲的年輕人,尤其是在25到35歲這個年齡最為常見。今天精神分裂症病患約佔全美國住院病患的10%,但如就精神醫院的病患來看,則有一半以上的病患是屬於精神分裂症者。據統計,美國有50萬人以上患有精神分裂症,幾乎每100人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會罹患此症。
精神分裂症會嚴重地導致破壞性的人格,包括酗酒、自殺及殺人等情事。精神分裂症者的自殺人數可能多於所有其他精神病患者自殺人數的總和。精神分裂症者犯謀殺的百分率並不高,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此類患者常會突然毫無理由地犯殺人罪。更進一步的觀察發現,所有精神分裂症者均感覺自己被排斥及被威脅。
一 心理性的惡性腫瘤
何謂精神分裂症?其症狀為何?什麼原因造成此類疾病?用什麼方法可以治癒它?這類病患到底有無治癒的希望?除開惡性腫瘤(癌症),可以說沒有一類病症其病因、症狀及治療原則像精神分裂症那麼分歧與說法不一了。在今天,精神分裂症已被公認是心理及人格上難治的惡性腫瘤。
精神分裂症這個名詞,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學家卜樓(Eugen Bleuler)所提出,在文義上,它意指「分裂的心理」(split mindedness)。不過卜氏最初所謂的精神分裂症,是言及患者的某些精神功能諸如邏輯、思考、意志力的表現及感覺、情感等的分散不連貫而言。他同時提出「精神分裂症群」(schizophrenias)這個名詞,說明由某些不同的病因造成的一群類似的症狀。
其實所謂的精神分裂症,早在西元前1400年,印度人的古籍中就提到過。西元後一世紀,有一位希臘籍醫生曾提到,有一類病患表現出侵略及自我人格損毀的個性。在十九世紀,德國精神醫生克勒丕靈(Ennil Kraapelin)把這種病叫做早老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因為據他調查,此類疾病均在年輕人身上出現,且都表現出侵略及自我精神損毀的趨向。由於受了傳統鬼魔附身說法的影響,雖然這位德國醫生的病患中有13%獲得改善,但他仍然沮喪地認為,此類症狀非人力所能治癒。
二 可見的症狀
依卜氏的看法,我們一般人所見的精神分裂症狀,並非它的原發性症狀,而是次發性的。最常見的二種症狀是幻想(delusions)及幻覺(hallucinations)。幻想是指病患固執地相信某些迥異常人,非常人所能了解的事物,因此表現出誇大的人格,並為日常生活帶來困擾。譬如病患會相信自己是耶穌基督或自己有某種神秘力量附身等等。幻覺是指病患覺察到某種聲、光、味、嗅或碰觸等感覺,而實際上並無這類刺激存在。通常最常見的幻覺是聲音的幻覺,患者可能會照著某一種聲音的指示,爬越一道門牆或去幹犯罪的事。有時患者意識到自己在聆聽「自己的思想」。此外患者也常幻覺到某些打鬥聲音、奇異的味道或某些奇特的身體觸覺等。幻想與幻覺,也常出現於某些臟器病變患者(例如在動脈硬化及腦部細菌感染患者,由於腦部缺血及腦組織受損,也易造成幻想與幻覺)及情緒失常者,有些迷幻藥物,如LSD也會產生幻想及幻覺。
據卜氏的觀察,精神分裂症者之「原發性症狀」可歸納為四類型:(1)邏輯思考能力的喪失,(2)情意的失常,(3)孤寂感,(4)矛盾的情感。第一類型的症狀,如病患莫名其妙地由天氣忽然談到哲學,再由哲學忽然談到維生素與性的關係及世界末日何時到來等。情意失常(disturbance of feeling or affect)的例子有:病患莫名其妙的大笑或貿然地大發脾氣等,與此相反,患者有時表現得過份遲鈍,不過,這裏所謂的情感遲鈍,與那些不幸喪失至親好友後的暫時性情意沮喪不同。
第三類型的症狀是自閉性(autism),患者表現出特有的孤獨內向性格,好像自己與外在世界毫無關聯。在不同程度的症狀裏,患者均或多或少顯示他在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喜以自我特有的詞彙來描述某些事象。不過這種從外在退縮的行為,並不一定表示患者對外界一點也不關心,事實上,在某些場合,當事實與患者之初衷不符合時,精神分裂症者會表現出極度的敏感與不安。
第四類型是矛盾的情感(ambivalence or contradictory feelings)。矛盾的情感是指患者與人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易變與矛盾,患者很可能在短時間內由無條件的崇拜一下子轉變成無理的嘲罵或甚至暴力相向。這種易變的矛盾情感,往往使別人無所適從。
臨床上見到的症狀,很難劃分得如上述那麼清楚。不過卜氏的分類,對於精神分裂症者精神活動的了解,確有其價值。除卜氏的分類外,其他的研究者,也嚐試過其他的分類法。有些人著重在思想集中不集中上,認為精神分裂症導因於缺乏一種抽象歸納能力。另外有些人特別注意精神分裂症者的自我中心情結。蓋患者凡事均看成與自己有關,因此若有人在此類患者前打個噴嚏,患者會認為這是一種討好他的行為。正因為無法擺脫這種自我中心觀念,患者便無法忽視周遭發生的所有事件,最後患者由於難以承受那麼多的刺激而致崩潰。
精神分裂症另一種常見的不正常現象是無法將自己從周遭環境中抽離出來,而形成所謂的「人格解體」(depersonized),患者感覺自己不像是自己,卻像是一個無生命力的普通物體。在某種情況下,患者還會注視他自己,並一本正經地指導他自己該怎麼做。這顯然是患者在某程度上,自覺是被某種外在的力量所操縱著。在此情況下,患者等於是一具失神的軀殼,或是一個為思想所遙控的機器人。
根據精神分裂者對外在世界的特殊反應,可藉以分辨出精神分裂症與其他有類似症狀的精神病有何區別。許多的精神科醫師相信,精神分裂者的基本症狀是,在仍有自我認知的能力下,顯示出不容易相信他人及不容易牢記過去經驗的現象。
三 精神分裂症的分類
由於精神分裂症型式太多、種類太雜,所以分類法很不一致。較傳統的分類是將其歸成五類。第一類青春期精神分裂症(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是以病患具有幼兒似的退化及愚蠢而得名。第二類緊張性(catatonic)精神分裂症,是以患者顯出意識不清而難於言行,並且顯現對刺激反應的遲鈍而得名。不過據實際經驗得知,患者並未喪失對周遭環境反應的能力,在某些極度激動的情況下,患者會變得敏感且具侵略性。第三類為單純性精神分裂症(simple schizophrenia),其症狀很像克勒丕靈所描述的那種早老性痴呆的症狀。這類患者,其發病情形都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無幻想、幻覺等症狀出現。患者先是在活動及興趣方面明顯地退縮不前,繼之儘量避免與他人接觸,最後病況漸趨惡化,甚至對自己的身體功能及個人保健均不關心,最後導致痴呆的後果。此類患者一般說來其預後(病情結局之判斷)都很差。第四種類型稱為妄想性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患者通常在20到30歲間發病,其症狀為出現誇張、具破壞性等妄想念頭。不過,此類精神分裂症有別於其他類的患者,患者人格及智力似乎未受損害。在另一方面,由於患者自覺幸福正受他人破壞、威脅,因此對他心目中的「迫害者」,常以激烈的暴力對付。第五類稱為情意分裂性精神分裂症(schizoaffective schizophrenia),此類患者具有嚴重的沮喪或癲狂等明顯症狀,往往與純粹的精神沮喪症混淆不清。
以上所述的分類方法,今天已不盛行,且一般精神科專家在臨床上也不大採用。今天在診療的觀點上,似乎更著重在避免病情的一再惡化上,以防止出現嚴重的分裂行為。因此在診斷上,醫師很可能不會執著地將病患簡單區分為某一類型,而是就其主要症狀,做更周全的全盤考慮。
這是梵谷的最後遺作「麥田與群鴉」,他畫完這幅畫後即舉槍自戕。在這幅畫中,藝術天才與精神病症候並現。
有一類分類方法,較常採用。這種方法是將症狀簡單區分成進行性(process)及反應性(reactive)兩大類。進行性精神分裂症是指在沒有明顯外在壓力下,不知不覺中形成的症狀,其預後一般較差;反應性精神分裂症恰與前者相反,成病很快,且必有一明顯的外在壓力可查,病患表現出明顯的人格改變,其預後一般較好。
未成年人患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春期之前,其症狀在幼童的發育過程中出現,從出生到年滿三歲,可見肌肉張力及活動力的異常,漸漸長大以後,患者不能充分發育,也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語言交談上困難尤多。這類小孩往往忽視周遭環境的存在,即使是他最親近的人──母親,也不例外。他們會不厭煩地為一種簡單而重復的動作著迷,比如旋轉一個陀螺或踐踏腳邊某一個小東西。這類小孩有一半以上證實為智商不差,有些甚至好過常人。雖然此類病患的看護不斷改進,但一般說來,其預後情形很不樂觀。
四 病因之探討
有關精神分裂症,目前我們所知仍屬有限,很多困擾的問題也沒有解決。電視錄影機播放出同一個病患的資料以後,不同的精神科醫師,所下的診斷往往不同。即使在同一病患,其病症也時有變化。事實上,只觀察症狀就想了解病因是不可能的。不過可喜的是由於過去的努力。已略能窺出致病的某些因子,這些因子包括一個破碎的不良家庭的影響以及遺傳基因的病變所引起的腦部機能異常等等。
美國每年都花費上千萬美元的經費來研究精神分裂症。研究的範圍不外以下三大類:第一類是生物化學的研究,主要在測知基因的異常以及這些異常與病症的相互關係。此外患者的精神生理學的研究,也包括在這個範圍之內。
第二類是人際心理的研究,主要著重在追索病患的早期經歷,以及研究病患家庭成員帶給病患的影響,並探討病患與家人間的相互關係。最後一類即社會流行病學(social-epidemiologic)的研究,著重在整個社會,包括人、事、物等因子帶給病患的影響。
生物化學的研究,已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一特異的遺傳因子。早期的研究發現,假若異卵雙生子中其中一個得了精神分裂症,另一個罹患此症的機會就比一般人為高,在同卵雙生子中機率就更高了。另外,父母若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得此病的趨勢也大。不過這類研究難免受到批評,因為研究者並未把環境因素去掉。更近的研究指出,同卵雙生子即使由不同的父母帶大(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但是一個得病的話,另一個也得病的比例仍較常人為高。由精神分裂症母親所生的子女,雖由無精神分裂症的養父母帶大,其罹患此病的比例也且常人高。這類發現美中不足的是,增加的患病率往往不超過20%(同卵雙生子的結果有時超過此值)。
生物化學的研究已經進行了20年之久,有很多的報告,也有很多的發現,特別是探討精神分裂症者與正常人間體內生化反應之差異的論文尤多,不過要想下一個較肯定結論,似乎仍有一段路程。早期的工作,由於根據不周全的臨床定義及診斷,浪費了許多冤枉功夫,資料較齊全了,實驗設計便更趨理想,報告的可靠性也就加大了。不過仍有困擾,如所得到的結果到底是疾病的因還是果,或者只是疾病肆虐下的某一些併發症,仍不易確定。因為我們對病患的研究,只能從病人的血液、尿液或體液取得標本;同時我們也很難確定某些生化反應到底是只在腦部進行還是在全身進行。更進一步,在試管中所做的研究結果,到底可靠程度如何也值得懷疑。
不過經過了長期的努力和點滴的累積,仍有些令人激賞的發現。研究者發現,一旦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到刺激,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會刺激腦部,造成幻想、幻覺等症狀。另外的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中有一種蛋白質,可引起人體的自動免疫或過敏反應,進而產生一種對腦部有害的化學物質。其他的研究報告也先後被提出出來。不過想進一步作一結論,僅根據目前的資料似乎仍嫌不足,還需要更多的發現,更大的努力,這些都有待大家去追求!
屬於生物化學研究範圍內的生理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為止,僅曉得精神分裂症者接受外界訊息的神經傳導路徑,可能有某種異變,不過我們所知的,也僅止於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