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刘竞,李占江
《前沿与进展》2010-5
抑郁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动作行为减少等症状的心境障碍,具有惠病率高易复发、容易和导致伤残的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花费最昂贵的疾病之一。现有的抑郁症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非药物治疗中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近二十年来,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和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是抑郁症心理治疗中取得实证证据最强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大规模的循证研究证明,CBT和IPT治疗抑郁症具有等同的疗效。对于轻中度抑郁症可以单独应用、对于中重度抑郁症可以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联合CBT或IPT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抑郁症的CBT进行介绍。
CBT治疗抑郁症的理论模型
CBT的核心假设是个体的负性情绪并非由某个生活事件所引起,而是由经历该事件的个体对于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所引起,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该理论将个体的认知结构由浅入深分为自动思维、认知歪曲、功能失调性假设、核心图式四个相互联系的认知层面,其中图式是个体对、周围世界以及未来的核心信念,是最稳定的认知结构。
抑郁症的发生与病人早年经验形成的图式有着密切联系,抑郁症病人通常持有“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无论我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周围的人都不会喜欢我”等自我贬低、低的负性信念。核心图式平时存在于病人深层中不易被察觉,一旦有某种不良生活事件发生,这些负性图式则会被迅速激活,并在头脑中涌现出大量负性自动思维,即对现实情境产生负性认知,从而导致抑郁等不良情绪和意志减退、行为退缩。Beck把抑郁症病人在临床上对自我、周围世界及未来的消极想法称之为“认知三联征”(cognitive triad)。
基于抑郁症的认知理论模型,CBT主要通过指导病人学会识别、监测、修正与其核心症状及问题相关的认知歪曲,矫正病人的适应不良行为,并指导病人学习一整套针对失调性信念的应对技能,在认知、行为、情绪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治疗目的。其最终目标是教育病人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CBT的治疗设爨及主要内容临床上,CBT在治疗内容和治疗设置上具有以下特点:
1着重解决病人“此时此地”的问题明确其求助的具体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情境、维持因素以及该问题对自身的影响,并不关注问题背后的动机以及的心理冲突。
2坚持一套系统严谨的量化评估方法,并将该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包括最初的认知行为评估,制定可操作性强、可量化评估的治疗目标,以及疗效的量化评估。
3是限定时间的短程治疗CBT一般次数为1O~20次,50分钟/次,急性期治疗频率为1~2次/周,巩固期治疗频率则视情况而定。国内外进行的大量临床实证研究显示,轻度抑郁症在10~12周内进行6~8次治疗,中重度抑郁症在6~9个月内进行16~2O次治疗,其短期和长期疗效均比较满意。
4有相对固定的治疗会谈结构包括通过病人的主观描述及测试来评估近期状况;回顾和反馈对上次会谈的感受与认识;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设置本次会谈的主要议题;讨论本次会谈的主要议题;布置家庭作业;对本次会谈的总结与反馈。
5需要完成家庭作业CBE常强调病人的积极参与,并非只是被动接受治疗师的意见,治疗师要在治疗中具体指导病人做什么,怎么做。这些工作都需要病人通过完成家庭作业来实施。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对疗效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