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理论与临床技能长程课堂笔记
一、本次聚焦的主题
1、精神分析起源,心智模型
2、心理成长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冲突
成长中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长大后会以什么方式呈现。
虽然后面的、主体间心理学等流行起来,但是客体关系还是最实用的,说来说去就是这几种关系。
4、平行关系(现实亲密关系,早年亲子关系,咨访关系)
技术的运用都脱离不了平行关系,这是精神分析可以落到实处的地方。
精神分析
个案一般分为三个等级:类、障碍类、类。知道属于哪个等级,基本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和他们在咨访关系中会有怎样的模式。
精神分析希望人不要当傻瓜机,这不利于理解一个人的深度感受,我们要动态理解,什么都搞成客观化的标准就不好玩了。
咨询中我们经常碰到一说遗传的好像就不要弄了,不能排除一部分因素。同卵双生一个出现一个没出现,但不能解释更多原因。生物、心理、社会在每个个案身上的权重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能忽略心理、社会因素在他生活康复中起到的作用。
很认真很努力,但主观上想说说不出来,他说小时候真的没受什么,并不是他不想说。我们小时候练就了许多武功,这是防御方式,但会通过高度的象征性的非言语信息传递出来,这是对师的考验。身体姿势就会告诉你很多,咨访关系中什么时候会有习惯性的非言语信息的防御。我们要通过言语信息、非言语信息(潜意识)、自身激起的反应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一个人察觉不到的痛苦才会体现为症状,症状是一种冲突的暂时的妥协物。
精神动力学不仅探索症状,而且希望理解潜在的力量的意义和功能,症状背后的情绪意义是什么?
癔症一定要找到诱发因素,很多时候摊开来说倒也算了,不说又存在的恐惧,这样的张力更让人难以忍受。有些发病的人出现症状后,会有继发获益,比如父母因此关系和谐了。
不是凭空的,一定是有指向的,谁、什么时间让我们有爱恨情仇。
不学精神分析还好,学出毛病来的也不少,大家都喜欢对号入座,对过一遍就记得牢了。到处都有一点平均就是一个普通人,怕就怕特别像某一点。我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成长中虽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最终还是为了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存在方式。
精神分析中长程的个人体验还有做坏掉的,有人做了好几年,周围的人却说他病得越来越重了,但我们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尺度。我最羡慕这样的人:别人觉得我病得很重,我活得很滋润,让别人去羡慕嫉妒吧,你们没活到这个境界,这当然有部分的成分啊。
当一个人比较释然地理解自己、接受自己,他功能好的部分就能发展出来了,在我看来精神分析现在走向与、的融合,虽然流派间总是互掐。有些精神分析的做出来很像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做出来倒像精神分析,但这主要还是跟个人风格有关。
中一直提到一个“内在小孩”的概念,关键时候我们的言行受内在小孩的支配,对我们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要关注。但内在小孩并不总是带给我们不利的影响,我们也可以与他共存。一个很成熟的人能允许自己有时候像小孩一样,这是一个人最珍贵独特的部分。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小孩?某些时候我走到这一部分,这反而是有自我的表现,我们创伤性的部分是我们切不断的重要过去。
我们总是讲成长,但成长不总是那么好玩。人本性都是排斥不好的部分,但太过排斥反而会有更大困扰。说说容易,但怎么去走进这个内在小孩,走进自己过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人要走进早年不愿意触碰的部分,有一个前提,是他独特的部分被理解接受,他在潜意识中才敢于去触碰。咨询师的包容支持他去走回内在小孩的部分,我们起到的是一个拐杖的作用,这很艰难,主要还是靠他自己去走。
精神分析不要老是讲高大上的成长,我们还强调退行,触底才有可能反弹。退行就是走进内心不愿意触碰的部分,但这很不容易,因为人每天活着,来访者到你这里退行一个小时,出去还要应对现实环境纷纷扰扰的角色。这对自我功能的要求蛮高的,没有这种功能,人很难掌控这种转变,除了某种自恋特质很高的人,什么场合该怎样怎样。演员也有这样的能力,但有时候角色触碰了他的创伤,比如张国荣,他就出不来了,跨不过去的一个点,遭遇到了也许也是机会,但跨不过去可能就只能认命。有一定的自恋,但是没有病理性自恋,这个比较合适,否则很难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不同场合有不同面具,但过度要求转换就会离自己的情感太远,所以做人蛮难的,又要有一些弹性,又要不忘初心。自恋性人格障碍虽然在现实中很惹人讨厌,但我们要理解这样的人是太想克服自卑了。
所有流派的诞生都来源于实践。在治疗病人中有许多疑问,一个人没有脑神经、骨骼、肌肉的问题,怎么会瘫痪?有时候又会好,这无法解释。现在做研究,如何用现代科技呈现潜意识。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对大脑某些功能的结构有影响,可以用核磁共振去看,任何心理活动都有物质基础。一个人的理论一定会受制于实践,弗洛伊德年代他主要碰到的是神经症类型的人,他没碰到过的案例可能他的理论就不适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不太能解释边缘、自恋等人格障碍类型,这就需要那些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等去解释。
弗洛伊德的三个心智模型
第一种:阻遏效应——治疗性宣泄模型
经典躺椅式的自由联想一周见好几次,人退行得会很厉害,今天痛苦了,反正明天还能见。但一周一次的不太可能掏得很深,否则一周其他的日子怎么活?咨访关系的频度决定了探索的深度。
催眠是短期有效果,长期没效果。一段时间后症状又出来了,或者变成其他症状,催眠做的好还是要靠咨访关系。短期起效的是他特别想要解决痛苦,对你特别信任,好像症状短期内可以消失,但内行都知道这叫性康复,以后会以更强烈的方式反弹。你为何不能忍受一下子解决问题的,老是要出绝招?这可能是你的问题哦,是来访者投射过来的他忍受不了的痛苦。
这个模型要求咨询师对情绪点比较敏感,看到你共情理解,来访者才有可能宣泄下去。这有点像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最主要就是鼓励当事人宣泄。心理咨询不是做侦探和法官,我们强调心理现实,我们并不一定要找出元凶,而是理解他回忆到的比如性虐待、性创伤对他有什么影响。我们不可能改变发生的事,但人对过去的体验会不一样,认知可以改变,这是由足够多的情绪体验做基础的,所以我们不会纠结于事实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精神分析中我们要承受不确定,一下子解决不了,但张力非常大。来访者要从情感中去承认发生了什么,重新经历痛苦的部分。该经受的时候没有承受,以后才成为了问题。面对丧失,我们就要去体验,当时不体验,后面还会呈现。经历过了就容易过去,哀伤辅导做的就是这件事。让我们有机会去触碰忍受不了的痛苦,这才容易成为历史性的过去。我能说,说明我已经能够承受了,可以谈论了。
A:患者被与精神创伤或无法忍受的激情体验相关情绪完全控制,创伤点固着停留在某个点—— B:创伤性体验在意识层面被压抑,因为它太痛苦了,无法被回忆。这些创伤的情感被阻断并转换成功能性躯体化症状—— C:患者感觉足够安全,能够去除压抑,重新经历创伤性事件。
第二种:地形学模型
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冰山理论。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点。潜意识对人的精神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个理论最大的象征意义是把人从“区别于动物”的神坛上打下来,不再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对于创伤性经历的重建是基于幻想和梦境而并非是事实,认识到存在潜意识层面。我们的心智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在潜意识层面,幻想经常被当作现实处理,这不是事实上的真实,而是心理上的真实。
理论有用没用,要用来解释生活中的日常现象,而不只是解释某些病症。特定生活环境与他个人有关,与别人无关。每个人的点是不一样的,他被激活、被触发,别人不一定。
潜意识怎么去理解,这个模型最好的途径是梦,梦是经过包装后的潜意识。梦遵循快乐原则,满足本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