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 - 内蒙古心理

发布时间:2019-04-19 19:19:02   来源:admin    
字号: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ccny)M.O s(z#},?0

ea!Zw&Wkn0在 2014 年底举行的网易年会上, 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财政部长和校长的Summers 指出, 在面对不平等问题上, 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挑战, 仇富更是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现象。在美国, 最富有的1%的人所得的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21%。那么中国的情况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 2014 年全国居民收入为0.469。这一数值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警戒线, 显示了我国社会依然存在着很严峻的贫富分化状况。

B7KZ:pv)Oz(w^u:[0

[OcoB]0当然, 基尼系数只是一个客观数据, 如果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流动是畅通的, 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存条件, 那么即使社会存在着分层现象, 社会矛盾也不会过于激化, 反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然而, 当前我国机会不公、阶层固化的现象恰恰使得基尼系数带来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在李春玲的研究中, 多项指标一致显示, 近年来的大学扩招, 不仅没有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很多方面的不平等程度反倒还有明显上升, 如管理人员的子女上大学的机会是农民子女的5.1 倍,城市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是农村人的6.3 倍。除了教育公平, 就业公平的问题同样突出, 一项全国性样本的调查表明,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和起薪均显著地受到家庭收入、城乡和父母职业的影响, 家庭背景越好, 毕业生的就业越有优势。近年来我们频频可以听到像“官二代”、“富二代”、“垄二代”、“农民工二代”这些说法, 也恰恰反映了阶层纵向流动缺乏公平机制, 下层个体向上层流动变得越来越艰难这样的社会现实。学空间9ggdP_HLP

内蒙古心理网3^[n7[ F2B(C$D

由上可知, 阶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仅会长期地存在, 而且还将对社会的发展变革带来长远的影响。因此, 对的科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 社会阶层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多学科的强烈兴趣, 具体到心理学, 短短几年间对社会阶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研究上都有很多重要的成果, 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社会阶层心理学开始产生。内蒙古心理网o u2RI6{a

内蒙古心理网zy1ap2s^Bz bc

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心理学:从一个变量到一个领域

l/y'W,CSF%O-Q,\0内蒙古心理网:g4L#l7_+i`

心理学研究者对社会阶层(social class) 的关注由来已久, 但长期以来它更多地是作为人口学变量被考虑。但是如果那时有学者提出应该将阶层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主题, 似乎也没有必要。这主要是由于在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美国, 阶层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相对表浅的社会分类标准, 是一种对人的心理几乎构不成多少影响的属性; 而且一个人的阶层被认为是比较容易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的, 这与其美国梦(American Dream)和新教工作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的信仰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阶层不仅客观存在, 相对固化, 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带来很多根源性的影响, 也就是说, 高低阶层者存在着很多根本性的心理差异; 更重要的是,这些差异又反过来维护甚至加剧了阶层的固化。这使得一些心理学家意识到, 阶层不只是一个人某一时期的标签, 而常常是人终其一生要经历、共享并打下深刻烙印的一种社会背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推动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 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系统逻辑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形成了社会阶层心理学领域的初步脉络。在这一部分中, 我们将描述作为一个变量的社会阶层, 到作为一个领域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c0|psY~+k R0

9nTf_`_"j;A3Z3qf0社会阶层

~QX*\ @;V0内蒙古心理网0W,~qwPL

社会阶层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主观上感知到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由此可见社会阶层这一概念包含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成分。客观社会阶层以个体生活中享有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本为核心, 而为了标定这一复杂的综合体, 研究者渐渐达成了以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来作为其测量指标的共识。研究者常常根据研究目的灵活地选用这些测量指标。主观社会阶层以感知到的相对等级为核心, 是个体同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 对自己在社会层级中相对位置的理解和感受。很多研究都表明, 对于要考察的因变量, 主观阶层比客观阶层的预测力更强,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对主观阶层的关注。目前比较主流的思路是在研究中综合考察主客观阶层, 有的是在一个研究中分别检验主客观阶层的独立效应, 有的是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将主客观作为两个显变量合成为一个阶层潜变量, 还有的学者综合主客观成分,开发了新的阶层测量工具。内蒙古心理网|/X'j5X"p/CJ

内蒙古心理网y6K8V8TZ7P%_,o

除了测量, 对主观阶层进行操纵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思路,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会阶层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等级视角(rank-based perspective)的诞生。对主观阶层进行操纵, 是在实验室启动被试暂时体验一种处于更高或更低阶层的感觉, 例如让被试想象自己和社会最高层的个体进行比较以启动其主观低阶层感受, 或者让低阶层穿上商务正装以启动其主观高阶层感受。操纵主观阶层的优势是, 它能够克服调查法仅限于揭示相关这一缺陷, 进一步考察社会阶层与其他变量的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 很多研究显示, 仅仅是短暂的阶层启动, 就能使被试表现出那些长期处于某阶层的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这使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有了充分的可行性。

Cu6m~?,\;y0

Aj m d1w9e Em;K/RZ0社会阶层心理学内蒙古心理网$H?'fer[9n2V%l"Z

"I&{$p cnAzT0为什么心理学要系统地研究社会阶层

M Np c#? p8r#G,r0

_4daAWl0N?yu0在社会学领域, 对社会阶层的研究已经跨越了几个世纪, 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Durkheim、Marx 和Weber 都曾对其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然而这些经典的理论主要立足于宏观的社会和群体水平, 真正从微观个体水平来考察社会阶层对人心理和行为影响的理论和研究是很少的。直到近二十年来, 随着研究的积累, 社会阶层研究对于心理学的独特价值开始慢慢凸显, 在大量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积淀下, 实现了从一个变量发展为一个领域的突破。那么为什么心理学需要从一个研究领域的定位出发, 系统地考察社会阶层呢?笔者认为, 这主要基于社会阶层的如下特点。第一, 内涵的独特性。作为一种基于等级的社会分类形式, 社会阶层也许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权力(power)、地位(status)、种族(race), 这些概念从某种程度来说, 与社会阶层有一定的平行与重叠。然而, 与这些等级形式相比, 社会阶层有其独特的内涵。它不同于权力, 权力是基于特定组织、特定情境的, 离开了特定条件, 一个人高权力的特定表现也会弱化, 而阶层经历对人的影响确是稳定而持久的。阶层也不同于地位, 地位是指个体在他所生活的实体社交圈子获得的尊重和钦佩的程度, 而有的研究恰恰表明低阶层常因为其更具亲社会倾向而受到尊重, 由此足可见阶层所具有的复杂性。阶层更不同于种族, 种族虽然也能带给人深刻的心理烙印, 但与之相比, 阶层给人的感觉更为内隐, 而且同一种族内部也有阶层, 这时的阶层差异是种族研究完全不能解释的。第二, 功能的广泛性。社会阶层对一个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直至人生发展具有广泛的预测效力。从生理上来讲, 高阶层拥有比低阶层更好的健康状况, 更为长寿; 从心理上来讲,高阶层比低阶层有着更高的感、生活满意度和更少的问题;从行为上来讲, 高阶层比低阶层有着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却有着相对较多的展现的行为; 最后, 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讲, 高阶层比低阶层有着更好的学业成就和职业发展……高低阶层的差异存在于方方面面, 一个人的阶层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广泛而全面的。第三, 影响的深刻性。社会阶层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高低阶层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差异, 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的。正是由于阶层属性可以影响到个体深层的心理基础, 以此为中介, 才引发了不同阶层迥异的外在特征。例如Stephens 等在分析阶层不平等的心理根源时, 提出了高低阶层者自我的本质差异:中产阶层所处的文化环境塑造了其独立的文化信念, 即更多地表达自我偏好, 强调与众不同, 研究者称这种自我为表达的独立性(expressive independence);而工薪阶层则强调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是依赖于他人支持的, 这使其形成了适应环境、坚忍不拔、和谐乐群的心理特点, 研究者称之为坚韧的互依性(hard interdependence)。Stephens 等认为, 正是这种文化自我概念的差异,导致高低阶层者一系列行为模式的不同。第四, 结论的系统性。对阶层差异的深层心理机制的探讨, 使数量庞大、角度各异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呈现出体系化、逻辑化的特点, 而不再是零散的、基于各自表述的研究结论。例如Stephens 等所强调的不同阶层自我的差异,就可以统合很多具体方面的研究结论, 下面我们还会有具体的介绍。当然, 由于该领域形成不久,还不可能出现一个很成熟的大理论来统一所有社会阶层的研究结论, 而是有几个并存的研究取向分别构建自己的体系。所幸各取向在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上并无太大争议, 因此它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基本关切和对研究结果的理论解释上。

U1JPm q5v9U_0内蒙古心理网[-v!U9s\ R%iy ~0s

心理学怎样研究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内蒙古心理网MRud:n'F

FL/Q"rSs0根据 Kraus 等的总结, 在当时共有三种主要的社会阶层研究取向, 加上Kraus 团队2012年和2013 年先后提出的两种新视角, 共有五种流行的取向, 下面依次简要介绍。

2Q]I dnala0

S,^D`h[0劳动视角(labor perspective)可以追溯到Marx和Engels 的资本论与阶级斗争学说。这种视角将人按照人际间的劳动关系和对生产工具的占有进行分类, 并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 可以很清晰地把社会中的人们区分为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 而各种社会组织强化了统治阶级的权力并控制着劳动阶级的生活。劳动视角的理论虽然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从其研究来看, 它还不具有明显的心理学色彩。不过, 劳动视角还是对后面出现的几种研究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内蒙古心理网%m0uA1j2jGj-N

:Q}P1D&\ @"| q:f0第二种取向是健康心理学视角(health psychology perspective)。最早, 医学研究发现低阶层者比高阶层对疾病更为易感, 这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其后多年的研究发现, 高阶层确实在很多健康方面都要优于低阶层, 既包括身体的, 也包括心理的。不过, 尽管这一取向也试图从环境背景和心理根源两个层面来探讨这种差异的深层成因, 但根据学界的观点, 它还尚未形成特别具有解释力的成熟理论。真正具有较大影响和较为成熟理论的, 是社会文化、社会认知和等级视角三种取向, 而其中社会文化视角成型最早, 也对其他两种视角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社会文化视角(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将阶层看作一种为同一阶层个体所共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形式, 并在一种阶层的内部塑造出具有阶层特异性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与健康心理学视角只关注健康不同, 社会文化视角极大地扩展了社会阶层研究的关注面, 考察了高低阶层在生活中多种文化载体上的差异, 例如风俗、艺术等, 并且对于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也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解释。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Stephens 等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 来解释高低阶层在学业适应、身心健康和社会不平等等方面的差异。内蒙古心理网L)d-`%^Bi h$? p

GM l4HDD#l|0可以说, 社会文化视角的很多观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是当今社会阶层心理学不可或缺的, 但是其理论体系相对比较庞大, 在不同研究中所涉及的文化的内容不完全一致, 加之文化、自我等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模糊性, 这使得其理论结构不够清晰, 还缺乏一个更统合的理论模型。内蒙古心理网+XMq*V3YVz |

内蒙古心理网bz A;uf` R []2\?

社会认知视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由Kraus 及其同事于2012 年提出, 与社会文化视角一样, 它所关注的阶层差异同样广泛, 从基础的生理反应到复杂的社会互动。但对于深层根源的解释上, 它强调是高低阶层基本认知风格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多方面的不同:低阶层者掌握资源较少, 对外部的依赖更强, 因此形成了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社会认知倾向, 更容易认为个体自身的生活和发展主要受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表现出了外部定向的特点;而高阶层资源相对丰富, 长此以往使得他们对于外部力量的依赖比较弱, 更多地将自身生活与自己个人的特质和努力相联系, 形成了唯我主义(solipsism)的认知风格, 倾向于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 Kraus 等进一步解释了高低阶层在自我、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在自我方面, 情境主义的模式使得低阶层的自我控制感较低, 而对来自外部的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信息更敏感; 相反, 高阶层唯我主义的风格则使之控制感较高, 不大在意环境的影响。再如社会知觉方面, 情境主义风格的低阶层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同理心, 并且对社会事件有着更多的外部归因倾向, 而高阶层同理心较弱,也更多强调事物的内因。在人际关系上, 低阶层依赖外部、关注情境的特点使他们表现出比高阶层更高的亲社会意向。总之, 社会认知视角高度强调唯我主义与情境主义这一基本认知风格的差异, 并以此来对高低阶层多方面的差异做出解释。

Q iTGQTY0内蒙古心理网zd%_YHO:eY

最后来看等级视角, 虽然也是Kraus 团队提出的, 但Kraus 等强调, 它并非社会认知视角的更新和升级, 而只是一种并存的思路。等级视角最主要的新意, 是它高度强调主观阶层对个体的影响。它用以解释阶层差异的心理根源, 既不是文化, 也不是认知, 而是个体通过与别人比较, 形成的关于自己在社会层级中相对等级排名的感受和认识。等级视角的这一主张, 也是有着比较坚实的实证数据支撑的。前文有过介绍, 通过操纵主观阶层, 就能让被试暂时切换成另一阶层的行为模式。例如, 穿上运动裤(启动低阶层感)的被试就能表现出比穿上商务正装(启动高阶层感)的被试更强的同理心。还有研究表明, 客观阶层对个体的影响是通过主观阶层的中介作用的。这些研究都很好地展现了主观阶层的重要性, 但因为等级视角是最晚提出的,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证据还不够充分, 在主观阶层到结果变量之间是否还有其他深层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也需进一步地挖掘。

0a0Z+[;E1\:}0

1U-y+HQrl7Md#l0社会阶层心理学方兴未艾, 其对于高低阶层心理和行为差异的揭示,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阶层属性给其带来的深刻影响。在该领域, 各种研究取向从不同视角出发, 关注了阶层差异的不同侧面, 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以此为基础, 课题组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 进行了一些探索。无疑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是宽广的, 对此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深入。首先, 在概念层面, 对社会阶层的操作性定义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分歧, 这其中最突出的是主观阶层与客观阶层的关系问题。从理论取向来看,社会文化视角的代表Stephens 团队更倾向于考察客观阶层, 它所提出的文化心理差异都是基于客观的, 也强调主观阶层无法反映阶层心理的内涵; 社会认知视角的代表Kraus 团队则更强调主观阶层, 其最新提出的等级视角就是完全基于主观阶层的, 是高度强调个体对自身阶层的体验的。而从研究来看, 主观与客观阶层只有中等强度相关。因此哪一种阶层测量是真正代表了研究者想考察的阶层的实质, 两种阶层的研究各有何价值, 这需要更多理论和数据来详细阐释。除了阶层, 社会公平也很难定义, 在组织公平概念已有清晰结构和测量工具的情况下, 社会公平该如何考察还莫衷一是。目前的研究还基本上只关注此复杂构念的一个侧面, 如分配公平、系统公正、公正世界信念等, 但一个真正有信服力的社会公平架构及其测量工具, 还有待研究者继续探索。其次, 在理论层面, 现有的五种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取向对于社会公平问题的关注较少, 更没有形成一套统合的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论, 虽然Stephens 等对于不平等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但他们基本上是在高低阶层文化差异实证证据的基础上推断阶层固化的原因, 尚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 并且他们也只关注了公平的一个方面, 而其他取向对此问题还尚无明确理论建树。未来研究可以在本文尝试的三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关注不同阶层理解公平的差异、需求公平的差异、怎样在存在阶层的社会里实现公平等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主题。另外, 各取向的理论虽自成一派, 但彼此之间并非不可兼容,如社会文化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都强调高低阶层自我概念的差异, 只是社会文化视角以自我作为阶层差异的心理根源, 而社会认知视角认为认知方式的差异更为根本, 其实在具体的研究结论上, 它们是不存在明显分歧的。因此, 在未来建立一个在目前理论基础上的, 将各派理论强调的心理基础加以综合的大理论, 也许并非不可能。最后, 在研究层面, 为了深入探求阶层烙印带给人的影响, 当然有必要继续考察不同阶层的心理与行为差异及其深度机制, 不过也有必要从单纯关注阶层差异的基础研究扩大到关注阶层流动和不同阶层心理需求的应用研究上来。2015 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 那么如何才能从心理层面更好地帮助低阶层呢?对此, 课题组考察了从如何改变低阶层的归因模式, 到如何增强其公平感、降低其威胁敏感性, 再到如何促进其目标达成的一套干预策略, 但目前这些手段还是不够系统的, 未来研究值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继续扩展研究思路。从微观上, 可以在已有的对心理根源探索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低阶层难以向上流动的个体内部因素, 以培育低阶层更具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创造性。从宏观上, 也有必要把握多种社会现实因素, 建立综合模型, 找出目前体制中限制低阶层自由发展的弊端, 使低阶层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成功。当然, 高阶层同样不容忽视, 他们相对不必为生计担忧, 但他们有着怎样的需求, 又应该怎样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探索他们实现目标、获得幸福的机制与干预策略, 也是值得探究的, 而这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都关注较少。只有不同阶层的成员都能实现生命潜能的自由发展, 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内蒙古心理网d/E0~;B/^&_@*t[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