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 - 内蒙古心理网

发布时间:2019-04-19 19:19:06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字号: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H!xS0vO0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空间N? sZ P2ll p,jEa
作者 内蒙古心理网0| ` Iw3J@ok0u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25 (6) :12-16

2V{:]qY,e#ev5\p0

3kL0h:nik` n0文/钟年内蒙古心理网RHxp@~

aY1\ ?2o'cQ0内蒙古心理网 F0sbY*B\0y|0E

一、当文化相遇时

0x!v D;R:SP0

+E.Z7S yUa+Aii0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动物界中的一份子。但是,人类却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这集中表现在人类的社会文化性上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我们都不难找出其自然生物性的渊源,同时也能看到其社会文化性的痕迹。内蒙古心理网(~Q:~T:bDF

内蒙古心理网3S,n7\!Ktes-[

就拿最普通的吃喝来说吧,从生物的立场看这是进食,是补充能量的必要手段,当然是自然的过程但在人类身上,吃喝的行为却与其他动物有着极大的不同。著名人类学家基辛(R M. Keesing)在其《文化人类学》的开篇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吃的故事:“一个保加利亚主妇设宴招待她美国丈夫的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个亚洲学生,当客人们吃完他们盘里的菜以后,她问有没有谁还想要第二盘,因为对一个保加利亚女主人来说,如果没有让客人吃饱的话,那是很丢脸的事那位亚洲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然后又接受了第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去厨房里准备了下一盘结果,那位亚洲学生在吃第四盘的时候,竟撑得摔倒在地板上了;因为在他的国家里,宁愿撑死也不能以拒绝女主人招待的食物来侮辱女人”。在这样一个例子中,我们能明确感受到的,正是吃的文化性我们同样不难找到喝的文化性的例子,譬如中国的茶,饮茶与其说是在满足人们生理上解渴的需要,不如说是在满足人们文化上品味的需要。研究茶文化的专家告诉我们,茶是“健康之饮”,更是“灵魂之饮”,“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投影的中国茶文化,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现象,是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的明显的精神内容”。与茶联系在一起的茶艺茶道茶礼等等,凡亲身领教过的人都知道,那里所饮的完全就是文化。内蒙古心理网q/u(K7h Lcs/yn7@

[5rR!n ]%Q0我们可以将基辛的故事形象地表述为“当文化相遇时”,不同的文化碰到一起,便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故事”。文化相遇时,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由这一立场去理解他人。

0_V;k:[-i1R0内蒙古心理网.e@$p~8O+t

那么,文化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L5bIj @;i0

(NkX.{W'TP'HUh0在上述例子中,关于吃的故事的当事人担心的是丢脸没面子,在茶文化里提到的是“灵魂”和“精神”,其他例子中涉及到的还有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刻板印象(stereo type)、文化偏见(prejudiced)、民族性(national character)等等,这些都属于人类心理活动的范畴所以,文化的背后是心理我们在分析历史上人们对“文化”的界定时也发现,大多数文化定义在谈及文化结构或文化分层问题的时候,都承认文化的底层或曰文化的核心是心理。例如,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罗伯(A. L K reober)和克拉克洪(C. K luckhohn)评述文化概念时提出:“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的(即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得的)观念,特别是与群体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念” 。观念不就是心理么?文化学( culturology)的提倡者黄文山先生说得更清楚:“文化到底是属于心理的层次的一种物件,一种信仰,一个制度,当它们由一个部族或民族传播到其他部族或民族时,如果单从外部的媒介去观察,而不从内部的心态去体认,则文化的一切真相不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想对人类的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深入的了解人类的心理。换句话说,对文化问题展开展开心理学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M6l2e;X!EMe^+U)l$[0内蒙古心理网 m%Nq']?6c5j/s

对文化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正在国际学术界蓬勃开展在心理学领域,近20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的兴起,有人指出,这是一门与普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心理人类学民族心理学都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的新的心理学分支,它的飞速发展,表明它的时代已经来临!。有学者认为,从文化心理学的立场看,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第二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这正是目前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文化影响的第三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潜在假设的影响上,这种作用是的,但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终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以及行为方式"。与文化影响的三个层次相对应,人们对文化的研究也有三个层次,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属于探索文化影响的第一个层次;跨文化心理学(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对文化影响的探索属于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层次;而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第三个层次认识文化的影响,这一层次所关注的正是文化的深恳。

J7p!c eH0Z_0内蒙古心理网 B$ujE$ue

文化心理学可以包容跨文化心理学心理人类学民族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各类相关研究目前,在文化心理学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取向,一个较为经典的说法是:“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如何规范表达改造变更人类的心理,即文化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塑造关心的问题有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心理与文化个人与情境对象与背景实践者与实践等等的相互作用、共生共存及动态地辩证地共同地塑造对方的方式”。而我们发现,不仅学科背景会影响到对文化心理学的理解,文化背景也会使人们的理解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内蒙古心理网 K%UOV v%Oor

u,l)c3lw3F3t*Zl8K|0以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性,“文化心理学”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是对“文化心理”的研究正如有学者提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民族心理社会心理这些概念一样,也可以提出“文化心理”的概念,事实上,目前许多心理学的邻近学科,例如社会学人类学乃至文学历史学哲学等都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研究的其次,是对“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文化是什么”已经成为当今文化心理学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最后,是对“文化”与“心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个层面关心的是文化如何影响人类心理人类心理又如何作用于文化等问题。当前许多文化心理学家就是从这个层面尤其是文化对心理的影响方面展开讨论的。内蒙古心理网@a?nF7kv

内蒙古心理网A6?8z(F)M"@z

二、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内在理路

\yZ s7bm*@0

&d!eWP"U F|'W)a0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在此,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文化主题在心理学内部的学术发展理路。

8y [^u ~\z TT0

#d)Z'c~d*O7F(c)hM0还是在冯特(W. Wundt)当年创建科学心理学的时代,冯特本人就对心理学的领域做了大致的二分。一个是个体心理学或日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理更靠近生理一端的内容;另一个是民族心理学,即所谓“第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理更靠近社会文化一端的内容, 特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倾全力做的事情就是建构民族心理学的体系。他在这方面写出了三种著作:一是从1900年3月至1919年9月写成的10大卷《民族心理学一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二是1912年出版的《民族心理学纲要众》。三是在1912年出版的题名为《民族心理学诸问题》的论文集一册。他的10卷本《民族心理学》一书,第12卷论述语言,第3卷论述艺术,第4 5 6卷论述神话和,第7 8卷论述社会,第9卷论述法律,第10卷是冯特个人对文化和历史的总看法。从内容上很容易看出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受到人类学(欧洲大陆称作“民族学”)的莫大启发。

,w3O2rO'UG0内蒙古心理网zQp{2J9X4O

所谓“第二心理学”(second psychology)是相对于人们熟悉的科学心理学而言的事实上,早在20世纪以前,许多著名的学者就提出,要想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的心理现象,恐怕需要两种不同规范的心理学一是人们熟悉的自然主义的心理学,它把心理现象看成由感觉观念联结反射或感觉运动图式组成的结构来进行分析;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第二心理学”,它把高层次的心理现象看作由语言、神话以及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实体来展开描述第二心理学很难指望得出普世性的结论,因为高级的心理过程是受文化塑造的,在不同的社会中这些心理过程会有不同的表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就是“第二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也与“第二心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有人提出将冯特晚年的心理学翻译为“民族心理学”是个错误,应该径直称为“文化心理学”。内蒙古心理网 A8vq/[s

内蒙古心理网#{C^!Q([eXv\

将冯特的“民族心理学”翻译为“文化心理学”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从名称上看,人们一般认为,在1969年,Devos和Hippler最先提出了“文化心理学”,虽然当时这个名称下所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文化与的关系,与“文化与人格”( culture and personality)和“心理人类学”( psychological an the ropology)的研究近似[13]。不过,我们最近发现,“文化心理学”名称的提出可能比这早得多。由后人编辑出版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E.Sapir)的《文化的心理学:课程讲义》,是萨丕尔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讲稿。据编者介绍:1928年,萨巫尔在一次与出版商的谈后写信给出版商,允诺写一本叫做《文化的心理学》(psychology of cultured)的书,篇幅大概是10万余字,内容是他几年来以同样的标题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一位有心的编辑从当年萨巫尔的学生那里搜集到几份珍贵的课堂笔记,经整理后终于完成了萨丕尔的心愿,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文化心学”。

]^,j,A5u/W qS/z0^0内蒙古心理网4Y ko*lUT%~

萨丕尔是人类学家,与本尼迪克特(R.Benedict)、米德等师出同门,都是20世纪前期人类学中民族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萨巫尔在进行语言研究的时候注意到人类的各种无意识行为,因此呼吁人类学与心理学联姻。后来人类学家林顿(R. L in ton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基地,引进卡迪纳(A. Kardiner)等学家,正式开始了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合作,形成了“文化与人格”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又发展出民族性或曰国民性的研究( national character studies),人们所熟知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菊花与军刀》就是此期的成果二战以后,跨文化比较(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的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方面研究的最终结果,是促成了许烺光等人提倡的心理人类学随着心理学领域内“认知革命, ( cognitive revo1ution )”的发生,人类学领域内认知人类学( cognitive an the ropology)的研究也日渐成熟起来。内蒙古心理网&SN1u*H8eY-M"Q

内蒙古心理网*L Q3U!v J

多数心理学家在文化问题上的认识是模糊的,一直以为自己的研究结论是跨文化普适的。目前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美国著名家尼斯贝特(R N isbett)讲述过一次亲身经历:在1980年,他与人合写了一本讨论人类认知过程思维特性的书,并谨慎地命名为《人类的推理》(Human In ference ),杰出的认知人类学家安德拉德(RoyD Andrade)阅读了该书后告诉尼斯贝特说,他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民族志”( good ethnography),尼斯贝特对此说法感到震惊和沮丧。但现在,尼斯贝特完全同意安德拉德的观点,即在单一文化中进行的研究存在局限。心理学家如果不选择研究跨文化心理学,他们就可能选择成为民族志学卷。内蒙古心理网$f,T&N:U%a`

内蒙古心理网H9C~i7ys~

冯特所建立的心理学的两翼,其中研究人类心理更靠近生理一端的个体心理学或曰实验心理学得到蓬勃发展,而另一翼即带有社会和文化色彩的民族心理学却慢慢被人遗忘“对许多人来说,只有建立在生理学乃至化学基础上的心理学才具有科学的正当性(Scientifically ligitimate)因此,这些心理学家力图”超越”,社会科学,把心理学变成一门“生物”科学。结果,在绝大多数大学里,心理学都将其阵地从社会科学系转移到自然科学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与其母体学科哲学渐行渐远,与人类学的关系更是无人提起,在心理学的传统中只剩下了生理学。内蒙古心理网"L R+R+L]qR

内蒙古心理网@6C,J1dCf#rB

当然,心理学内部也不是没有对文化的清醒认识。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苏联曾形成以维戈茨基(Lev Vygotsky)及其同事和学生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Social-cultural historical School)该派对人的高级心理功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反对西方心理学中排除人的意识的研究倾向。他们认为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人类的心理历程具有一个文化中介。可惜的是,自二战以后世界心理学的中心移到美国,其他国家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很少能进入美国心理学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维戈茨基等人的研究才逐渐被介绍到美国并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如今,维戈茨基的理论在文化心理学领域被屡屡提及,成为一些学者构建文化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18]。同时,正如前文所说的,冯特的民族心理学研究也得到了重新审视,断裂的传统又接续了起来.内蒙古心理网t.[&uUi a V

1} MM vk)`Y0三、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c6I"e!_+ADZ#r#zu*E0a0

}2Srzwu6H0前已述及,“第二心理学”没有将追求普世性的结论作为自己的最重要目标,因为高级的心理过程受到文化塑造,在不同的社会中这些心理过程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但是,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却在追求这个目标,并且一直以为自己的研究结论反映的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规律。1996年,格根(K. G ergen)等人发文提出质疑,认为多年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白人,因此所反映的只是以这些人为基础的西方的人性,而不是全人类的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大量出现,正是对这类质疑的积极回应。内蒙古心理网n4F:d9p9yd

j is/z&G R3J!d5@^|0文化心理学的迅猛兴起,是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的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数据在1979年以前,心理学领域内发表的以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只有300多篇,特别是从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到1959年这80年间,关于文化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论文还不到10篇可是到了2000年至2002年间,以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心理学论文却激增至8000余篇考虑到心理学的期刊数目并没有大量增加,在论文篇数上的这种巨变,说明近年心理学的研究确实发生了一个范式的转移[20]。如果说在心理学领域内,20世纪50 60年代发生的是一场“认知革命”( cognitive revo1ution)的话,那么在世纪转折之时出现的,很可能就是一场“文化革命”。

Q-F4K7[ D0

k)O BM`!ts]SI+Ek/b0文化心理学是一个边界并不十分确定的新兴领域在文化心理学内部,心理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传播学的等等研究取向同时存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兼容并包”。对这样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我们只能采用列举几种较流行的文化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和手册的方法,做些大略的展示.

op0CKXr'@%w0

&VI1X?1ZtF0David Matsumoto的((文化与心理学》( Culture and Psychology People a round the world) 已经出了第2版,这一版的内容共分18章,分别是跨文化心理学概说,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文化与自我,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偏见,对跨文化研究的评价,文化与基本心理过程(包括行为的生理基础知觉认知意识智力等),文化与发展,文化与社会性别( gender),文化与躯体健康,文化与心理健康,文化与,文化与语言,文化与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文化间的沟通,文化与人格,文化与社会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知觉人际吸引、归因、从众攻击合作等),文化与组织,结语一对主流心理学和人类日常生活的意义.内蒙古心理网#Rx7GU-W

Yc{2di}[v$r'\F0David Matsumoto还主编过一本《文化与心理学手册》( The Handbook o f Culture and Psychology,手册里汇集了众多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的专题性论文,共4个部先第一部分“基础”,包括如下文章:处于交叉点上的文化与心理学--历史的回顾和理论分析,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一过去、现在与未来,形形色色的本土心理学,跨文化研究方法的演进第二部分“文化与基本心理过程”,包括文化情景与发展,跨文化认知,日常认知--文化心理学和教育的交汇点文化和道德发展,文化和情绪,社会性别与文化第三部分“文化与人格”,包括文化与控制倾向,文化与人类推理一三种不同传统的透视,变态心理学与文化,临床心理学与文化第四部分“文化与社会行为”,包括在跨文化背景改善社会心理学的合理性建议,文化与社会认知一迈向文化动力性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的跨文化研究,文化视野下的社会正义,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的基础知识。John W. Berry, Ype H. Poortinga Marshall H. Segall Pierre R, Dasen合著的((跨文化心理学》(Cross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3]提文化心理学领域的名著,近来也推出了第2版,共有17章,第一章是“跨文化心理学总论”,其他16章分布在三个部分里第一部分“跨文化视野下行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别是文化传递和个体发展,社会行为(包括从众价值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认知性别行为等),人格,认知,语言,情绪,知觉第二部分“追寻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策略”,分别是文化人类学界的研讨,生物学与文化,对研究方法的关切,跨文化心理学中的理论问题第三部分“跨文化的应用研究成果”,分别是文化涵化与文化间的关系,组织与工作,传播与培训,健康行为,心理学与多数世界(majority world)这里所说的“多数世界”,指的是美国等西方世界之外的多数国家与地区,是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相类似的提法。内蒙古心理网a!HVw}_.m9uW

;E(RtANh]lJ0其实,文化心理学能够提出的研究课题比上述提及的还要多得么正如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津巴多(P.Zinbardo)等人所指出的,文化的观点可以被用在几乎每一个心理学研究的题目上:“人们对世界的知觉是受文化影响的吗?人们所说的语言影响他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吗?文化如何影响向成人发展的方式?文化态度是如何塑造老年经验的?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感觉?文化影响个体进行特定行为的可能性吗?文化影响个体表达情感的方式吗?文化影响心理失常人的比例吗?”。换句话说,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例如感知情绪思维人格等等,都可以“文化与某某”的方式纳入到文化心理学的视野。内蒙古心理网9w KE4V&T

'`0dM7]:b5]0最后,在文化心理学领域内,我们想特别提到中国人的贡献。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彭迈克(M. Bond)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形态,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分支的文化心理学的情形正是如此追根溯源,在早期的“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领域,有谢烺光先生等人的重要贡献,我们还可以提到潘光旦先生、费孝通先生等人对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在当今,则有彭凯平教授等在文化与认知等领域做出的有影响的工作为了推动国内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笔者主编了《文化心理学读本》,将列入“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出版。我们以为,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是中国心理学追赶世界心理学先进水平的一个突破口,如果抓住机会,我们当能发展出令世界瞩目而又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来。
8c5u Uem}S0

T\$vC%e3Q)s#g1^0

#O,Tl)Dm F@0 内蒙古心理网#Y%~1X iqd*G

6hTB X"C"`2X0 

j*IK7R7^d0

)G&Or7U-zj0作者介绍
,n'wS"azJp0钟年,1961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随即任职于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91年9月调至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1995年底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11月调至武汉大学,现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并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社会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民俗学会理事、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民俗研究》杂志编委及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Fo1vk~0uD%o0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