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稳定的素质,而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情境性因素的倾向。
攻击行为(aggressive action):旨在引起身体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为。
攻击性刺激(aggressive stimulus):与攻击反应有关的刺激物品(例如,一支枪),仅仅因为它们的出现便会增加攻击的可能性。
利他行为(altruism):对他人有益而不会给帮助者带来利益的行为,这类行为往往需要帮助者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
杏仁核(amygdala):大脑中央区一个与攻击行为有关的区域。
态度(attitude):对人、事物和观点所持的持久的(正向的或负向的)评价。态度包含评价和认知评价成分。
态度的可通达性(attitude accessibility):某个事物同我们对它的评价之间的联系强度;可通达性可以通过人们报告他们对特定问题或事物感受如何的速度来加以测量。
态度便捷式判断(attitude heuristic):决策时所采取的一种捷径:将认知对象的归为有利的一类或者不利的一类。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对人们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方式所做的描述。
真实性(authenticity):一个人的行为与交往与他自己的感受相一致。
易得性便捷式判断(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在进行判断时所借助的心理规则依据的是轻易想到的事物。
善意的性别歧视(benevolent sexism):看起来对持一种正向的(甚至正直的)态度,但从本质上看却具有定型化特征;例如,认为女性必须受到保护。
归咎于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将所受到的伤害归咎于受害者本人(进行素质归因)的倾向,导致这种倾向的动机一般是希望看到世界是公平的。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目睹某个紧急事件的旁观者人数越多,他们中间某个人出手救助的可能性越小。
宣泄(catharsis):指的是这样一种看法:“排放系统”(通过实施攻击行为、观看他人实施攻击行为或者幻想性的攻击)释放积聚起来的攻击性能量,并因此而减少出现进一步攻击行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