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研究述评
秦峰 许芳
(1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南京211169)(2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南京210023)
摘要如果说大五人格代表了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对非临床人格的研究成果, 近期出现的黑暗人格三合一则代表了对亚临床人格阴暗面的研究成果。黑暗人格三合一由、和态三种人格特质构成, 这三种人格特质在西方文化中均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发现:(1)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 (2)它们的测量工具均较为成熟; (3)黑暗人格三合一不仅具有反社会性, 也具有亲社会性; (4)黑暗人格三合一反映个体的快速生命策略; (5)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中发挥不同作用; (6)黑暗人格三合一是不同于大五人格的人格特质群。
关键词 黑暗人格三合一; 马基雅维利主义; 自恋; 精神病态
分类号B845
1概念提出
随着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发展, 研究者不仅限于关注单一人格特质的测量和分析, 而是转向对人格特质群(personality clusters)的研究。人格特质群指相互关联的几种人格特质, 例如, Eysenck以内倾-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种人格特质描述人格(Eysenck, 1994), 大五人格以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随和性和责任心五种人格特质描述人格(McCrae & Costa, 1985)。尽管人格特质群尚无法涵盖所有已发现的人格特质, 但对人格特质群的研究有利于反映个体人格全貌, 也便于探究不同人格特质之间的。
近期, 一个新人格特质群备受关注, 构成该人格特质群的三种人格特质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Stellwagen, 2011), 且在西方文化中都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antisocial personality), 因此被命名为黑暗人格三合一(Dark Triad, DT)。构成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人格特质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是 Christie(Christie & Geis, 1970)提出的心理学构念, 它借用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之名, 揭示权力使用上的个体差异和权力在普通人群中的非平均分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Machiavellians)在心理和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
自恋(narcissism)作为日常语汇源于希腊神话故事, 学派较早关注自恋的人格心理学意义, Freud(1986)将其视为一种人格障碍, 属于临床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1971)认为自恋是普通人人性的一部分, 从而将自恋引入人格和。亚临床阶段的自恋(subclinical narcissis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中心、爱慕虚荣、吹嘘、支配性、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Hare, 1991), 虽未被收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 精神病态一直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Harpur, Hart & Hare, 1994), 对精神病态的早期研究主要局限在临床和变态心理学范围内, 被试主要是罪犯和精神病人。随着研究深入, Hare(1985)、Lilienfeld 和 Andrews(1996)对上述刻板印象提出异议, 在他们看来亚临床阶段的精神病态(subclinical psychopathy)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 精神病态者(psychopaths)并非个个都是病人或罪犯, 正常人也有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由此, 精神病态成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被试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作为人格特质, 精神病态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缺乏责任感、缺乏。
显然, 作为独立的人格特质,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具有各自特征和结构, 似乎难以混为一谈。然而, 三者的行为特征也具有某些共性:自以为是、冷酷无情、表里不一、有攻击性, 这些共同特征反映了亚临床人格(subclinical personality)的阴暗面。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 试图寻找三者之间的共同因素。最早的研究报告来自Christie和Geis(1970:45), 他们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般很少表现出精神病态行为。然而这一结论不久就受到质疑, Smith和Griffith(1978)重复Christie和Geis(1970)的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量表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 p<0.05), 这表明两个构念存在共同因素。McHoskey, Worzel和Szyarto(1998)的研究更具开创性, 他们将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 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的三次相关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初级精神病态中度相关(r=0.64, 0.65, 0.62, p<0.001), 与次级精神病态也中度相关(r=0.46, 0.49, 0.59, p<0.001), 这表明两者在构念上存在重叠。同样, 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两者在缺乏共情、特权感和剥夺性方面存在共同因素(Gustafson & Ritzer, 1995; McHoskey, 1995); 而对自恋与精神病态的相关研究发现两者在自我吹嘘和自我促进(self-enhancement)方面存在共同因素(Gustafson & Ritzer, 1995), 甚至有研究认为自恋本身就是精神病态的构成要素(Frick & Hare, 2001)。这些相关研究使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构念逐渐靠近, 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研究者视野中。
受到上述研究启发, Paulhus和Williams(2002)率先系统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并证明它们在普通人群中既非完全等价的人格特质, 又存在低度至中度相关, 由于三者在西方文化中都是反社会型人格特质, Paulhus和Williams(2002)认为可以将其作为与大五人格相互参照的人格特质群, 并将其命名为黑暗人格三合一。其后, 对环形结构(Interpersonal Circumplex)的研究、演化心理学研究和传统特质论研究分别验证了上述结论(Jones & Paulhus, 2011a)。
2002年之后, 研究者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Baughman, Dearing, Giammarco & Vernon, 2012; Campbell, etal., 2009; Chabrol, VanLeeuwen, Rodgers & Séjourné, 2009; Gordon & Platek, 2009; Hodson, Hogg & MacInnis, 2009; Jakobwitz & Egan, 2006; Jonason, Slomski & Partyka, 2012; Lee & Ashton, 2005; O’Boyle, Jr., Forsyth, Banks & McDaniel, 2012; Vernon, Villani, Vickers & Harris, 2008; Williams, Nathanson & Paulhus, 2010), 对这些研究进行初步梳理不难发现, 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下特征:(1)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的相关系数在0.29~0.67之间, 表明两者中度相关, 这意味着两种人格特质中度重合, 具有较多共性; (2)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相关系数在0.12~0.36之间, 表明两者无关或低度相关, 这意味着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相关性较小, 两者之间共性较少差异较大; (3)自恋与精神病态的相关性居中, 相关系数在0.26~0.57之间, 意味着自恋与精神病态在概念上存在一定重合,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共性。
总结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则发现:(1)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共同之处较少, 但两者在缺乏共情上仍然保持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低调、收敛、讲求实用, 自恋者更愿意自我炫耀、展示优越性(Hawley, 2003)。自恋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独特贡献在于其特权感和优越感, 自恋者自我感觉良好, 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有资格被人尊敬和崇拜, 自恋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差异在于自恋者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 因此很少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2)作为黑暗人格三合一反社会性的主要来源,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拥有较多共同因素, 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无视传统道德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和病态行为, 而这种现象却很少出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身上(Repacholi, Slaughter, Pritchard & Gibbs2003), 因此McHoskey, Worzel和Szyarto(1998)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虽然都是反社会型人格特质, 但精神病态代表了反社会型人格消极和失败的一面, 马基雅维利主义则代表其积极和成功的一面; (3)自恋与精神病态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与攻击性(aggression)和冲动性(impulsivity)相关, 然而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和冲动性的来源显然并不一样。有研究发现自恋者的攻击性来自他人对自我(ego)的威胁, 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是对外界挑衅的反应(Jones & Paulhus, 2010a); 自恋者的冲动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优越感的冒险行为, 而精神病态者的冲动行为则主要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Jones & Paulhus, 2011b)。
2黑暗人格三合一的测量
2.1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测量
MachⅣ是最常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测量工具(Moss, 2005)。MachⅣ是likert量表, 20个测量项目均采自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使用MachⅣ进行测量, 得分较高者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得分较低者为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内部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尚无定论, Hunter, Gerbing和Boster(1982)的结论具有代表性, 他们认为MachⅣ包含4个因素:欺骗(deceit)、奉承(flattery)、不道德(immorality)和玩世不恭(cynicism)。
随着研究深入, MachⅣ暴露出3个缺陷:(1)结构效度缺陷:Christie在开发MachⅣ时未考虑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部结构, 不同研究者对MachⅣ进行因素分析发现, 少则只能析出3个因素, 多则可能包含7~8个因素(Ahmed & Stewart, 1981; Geng, Qin, Xia & Ye, 2011; Hunter, Gerbing & Boster, 1982; Panitz, 1989); (2)跨文化研究中的信度缺陷:MachⅣ在跨文化研究中测量信度不稳定(Vleeming, 1979; Ray, 1983); (3)由社会赞许性(socialdesirability)引起的信度缺陷:女性被试完成MachⅣ时倾向于依据社会赞许进行判断, 由此造成被试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普遍低于男性(Nelson & Gilbertson, 1991)。
除了MachⅣ, 后继研究者陆续开发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测量工具竟有8~9种之多, 然而这些测量工具在项目构思、信度、效度、简便性等方面并未超过MachⅣ, 因此MachⅣ 仍是应用最广、最受欢迎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测量工具。
2.2自恋的测量
虽然自恋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中最古老的概念, 但对自恋进行科学测量的历史并不久远。精神分析学派采用技术积累了大量。Ashby, Lee和Duke(1979)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中分离出一个包含19个测量项目的自恋人格障碍量表(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Scale, NPD), Solomon(1982)发现NPD可以区分健康自恋与病态自恋, 因此NPD逐渐成为精神病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常用工具。
测量亚临床阶段的自恋, 最常用的工具是自恋人格问卷(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NPI, Raskin & Hall, 1979)。该量表以DSM-III为参照, 开发者认为极端状态的自恋才是一种人格障碍, 非极端状态的自恋反映的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NPI是迫选量表, 最初有54个测量项目, 后缩减到40个(Raskin & Terry, 1988)和37个(Morf & Rhodewalt, 1993)。Emmons(1987)对自恋内部结构的研究认为自恋包含4个因素:剥夺性/特权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领导力/权力(leadership/authority)、优越感/傲慢(superiority/arrogance)和自我吸引/自我崇拜(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
对NPI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上。NPI的测量项目混合了适应良好的内容和适应不良的内容, 不同测量项目有时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 通过加总得到的自恋水平难以准确反映个体的社会适应程度(Cain, Pincus & Ansell, 2008), 比较研究发现NPI未必是结构效度最佳的自恋量表(Mullins & Kopelman, 1988)。然而, 在“新一代”自恋量表被设计出来之前, NPI仍然是研究者难以割舍的自恋测量工具(Ackerman etal., 2011)。
2.3精神病态的测量
当前, 临床和司法实践中测量精神病态的经典工具是精神病态检查清单(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 PCL-R, Hare, 1980, 1991, 2003), 修订后的PCL有20个项目, 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根据对被试的背景调查、现场访谈和行为观察做出评价, 得分越高则精神病态程度越显著。由于设计严谨、使用广泛, PCL-R被视为精神病态测量中的“黄金标准”。对PCL-R的因素分析发现精神病态存在2个稳定因素:人际/情感因素和社会异常行为因素, 第7期秦峰等: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1251前者表现为夸大其词、病态谎言和麻木不仁, 严格来看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 后者表现为冲动性和反社会生活风格, 是精神病态者反社会行为的来源。
由于高度依赖临床医生的经验, 访谈过程繁琐冗长, PCL-R并不适用于对大样本亚临床阶段精神病态的测量, 为此研究者陆续开发出几个替代性的自陈式量表, 例如精神病态人格问卷(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PPI, Lilienfeld & Andrews, 1996), 自陈式精神病态量表(Self-Report Psychopathy Scale, SRP, Hare, 1990; Paulhus, Neumann & Hare, inpress), 以及莱文森精神病态自陈式量表(Levenson’s Self-Report Psychopathy Scale, LSRP, Levenson, Kiehl & Fitzpatrick, 1995)。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中, SRP和LSRP是常用的精神病态测量工具。SRP是likert量表, 当前常用的SRP-III包含64个测量项目(缩简版31个项目)。LSRP也是likert量表, 包含26个测量项目, 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LSRP的结构与PCL-R类似(Brinkley, Schmitt, Smith & Newman, 2001; Levenson, Kiehl & Fitzpatrick, 1995; Lynam, Whiteside & Jones, 1999), 也有2个稳定因素, 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初级精神病态(primary psychopathy)和次级精神病态(secondary psychopathy)。
2.4其它测量工具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通常分别采用MachⅣ、NPI和SRP-III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进行测量, 被试至少需完成91个测量项目, 测量项目过多容易引起被试疲劳降低测量信度。同时, 三个测量工具各有各的缺陷, MACHⅣ和SRP是likert量表, NPI是迫选量表, 使用三个量表分别测量的结果无法直接比较和加总。为了降低测量难度, 陆续有研究者开发出简化测量工具, 具有代表性的是DTDD(Dark Triad Dirty Dozen)和Short-D3。DTDD包含12个测量项目,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各自对应4个项目, 初步验证性研究结果表明DTDD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属性和区分效度(Jonason & Webster, 2010; Webster & Jonason, 2013), 但也有研究者对DTDD的测量属性提出质疑(Miller, etal., 2012); Short-D3是Paulhus和Jones(2011)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布的缩编自陈式量表, 共有27个测量项目, 每种黑暗人格分别对应9个项目, 其测量属性尚待进一步验证(Arvan, inpress-a)。
3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社会性
3.1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性(antisociality)美国社会中, 黑暗人格三合一被贴上“反社会”标签, 是否意味着具有此类人格特质的个体行为更具反社会性呢?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为了获利会有更明显的不道德行为(Kish-Gephart, Harrison & Treviño, 2010); 自恋者为了显示优越性容易选择欺诈并很少对此内疚(Brunell, Barden & Hupp, 2011); 精神病态者与恃强凌弱、反对权威、药物滥用甚至犯罪行为高度相关(Williams & Paulhus, 2004)。元分析的结果发现, 工作场所中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与工作绩效显著负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自恋与反生产性工作行为(CWB)显著正相关(O'Boyle, Forsyth, Banks & McDaniel, 2012), 在预测反生产性工作行为时, 黑暗人格三合一比大五人格更有效(Judge, LePine & Rich, 2006; Wu & Lebreton, 2011)。
如果用“黑”(dark)来形容人格特质的反社会性, 黑暗人格三合一到底有多“黑”呢?对学术欺诈的研究发现,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学术欺诈行为都显著相关, 其中精神病态是学术欺诈的显著预测指标, 相比而言自恋与学术欺诈的相关性要弱得多(Williams, Nathanson & Paulhus, 2010)。对不良行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尽管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青少年不良行为都显著相关, 但只有精神病态是男孩不良行为的独立预测指标(Chabrol, VanLeeuwen, Rodgers & Séjourné, 2009)。显然,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反社会程度并不一样。Lee和Ashton(2005)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德性维度(honesty-humility)均为负相关, 其中精神病态最显著(r=−0.75), 马基雅维利主义次之(r=−0.61), 自恋再次之(r=−0.32)。Rauthmann和Kolar(2012)认为不经调查就为黑暗人格三合一贴上“黑”的标签显然有些武断, 他们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调查发现:普通人对自恋的评价明显优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 这种可能源于自恋者的个人魅力、责任感和成就动机。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显然“黑”得更彻底。比较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则发现两者似在伯仲之间:精神病态者的反社会行为主要是直接性、冲动性行为(Baughman, Dearing, Giammarco & Vernon, 2012), 危害性更明显;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欺诈行为不是出于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此更需要加以防范(Williams, Nathanson & Paulhus, 2010)。
还有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习惯于不同类型的反社会行为。Kerig和Stellwagen(2010)对攻击性的研究发现:自恋与主动的、身体攻击性行为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关系攻击行为相关。这意味着自恋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自发的, 他们的攻击行为指向对方身体;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攻击行为更为隐蔽, 他们善于采用更为复杂的心理策略伤害他人。对恃强凌弱行为(bullyingbehaviors)的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言语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 自恋与间接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 精神病态与直接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Baughman, Dearing, Giammarco & Vernon, 2012)。显然, 自恋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能到直接性恃强凌弱行为的成本更高, 从而选择了相对低成本的方式, 精神病态者则不计后果地选择了成本更高的方式。
关于黑暗人格三合一反社会行为的形成机制, 有两类研究值得关注。第一类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的研究, 此类研究假设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行为缘于其错误(或低层次)的道德判断。有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精神病态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 其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利益(Campbelletal., 2009),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方式的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 实验研究表明精神病态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采取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方式(Bartels & Pizarro, 2011; Glenn, Koleva, Iyer, Graham & Ditto, 2010)。近来Arvan(inpress-a, inpress-b)在西方政治学自由主义-保守主义(liberalism-conservatism)的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格特质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相关研究的结果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保守主义显著相关, 与自由主义无关。由此Arvan推论“保守主义者的道德判断是反社会性的”, 这不啻是对保守主义支持者的一记蒙棍, 同时也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对Arvan研究的批评出现在方法层面和理论层面(Odgaard, 2012),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仍将是未来道德心理学的热点。
第二类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冲动性的研究, 此类研究假设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行为缘于其行为中的冲动性。从黑暗人格三合一的行为特征看, 精神病态和自恋与冲动性具有相关性, 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种相关(Crysel, Crosier & Webster, 2013; Jones & Paulhus, 2010a; Vazire & Funder, 2006), 进一步探究冲动性的性质则发现:精神病态与功能失调型冲动显著相关, 自恋与功能型冲动显著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冲动性无关(Jones & Paulhus, 2011b)。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发现两者显著负相关, 其中精神病态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r=−0.44, β=−0.48, p<0.01), 自恋次之(r=−0.13, β=0.07, p<0.05),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我控制不相关(Jonason & Tost, 2010)。另有实验显示, 自恋是造成黑暗人格三合一冒险行为的关键特质, 在面对具有自我压力的任务时, 自恋者宁愿冒险放弃及时满足以换取获得更多回报的机会(Crysel, Crosier & Webster, 2013)。
3.2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亲社会性(prosociality)
正如Holtzman(2011)所说:“有时, 即使最黑暗的人格也会闪光”, 黑暗人格三合一所展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非一团漆黑毫无亮色, 相反, 有些特征还受到社会赞许(Back, Schmukle & Egloff, 2010; Holtzman & Strube, 2010; Taylor & Armor, 1996)。
研究显示当代大众传媒创造出来的诸多反传统英雄(antihero)——詹姆斯·邦德、蝙蝠侠、豪斯医生、钢铁侠——都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典型作风, 他们冷酷无情、喜爱炫耀、擅长伪装、大胆固执、有攻击性、四处留情, 观众喜爱这些银幕英雄, 表明人格中的“黑”并非一无是处(Jonason & Webster, 2012; Jonason, Webster, Schmitt, Li & Crysel, 2012)。如果说上述银幕英雄尚属艺术形象, 黑暗人格三合一在现实社会中也不乏代言者, 麦道夫(BernardMadoff)、特鲁姆普(DonaldTrump)、贝努斯科尼(SilvioBerlusconi)都是具有显著“黑暗”特征的公众人物, 也都一度倍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