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也许以其探索智慧本源的特点而备受诺奖委员会的青睐,今年刚尘埃落定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再次印证了这种观点。可以说大部分获奖的神经学家都是实至名归,但即使是诺奖委员会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授予了葡萄牙医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以表彰他发明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然而仅仅不到一年,对莫尼斯的批判就超越了赞许,他赖以成名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遭受抵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由于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他被授予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救命稻草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最典型症状就是患者的人格和行为会出现一系列异常,因此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被俗称为“精神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时至今日,以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为典型代表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依然无法被有效治疗或预防。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于这类疾病更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当时,对于一些极具危险性的精神病患者,医生只好采用束缚或是大剂量使用镇静剂乃至鸦片等办法来暂时缓解[1]。
一套早期用来束缚精神病患者的特殊设备,包括镣铐、紧身衣、皮带以及一种特制的“浴桶”。图片来源:Th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nobelprize.org
面对一种无药可医的严重疾病,任何一根救命稻草都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1935年于伦敦召开的神经学大会上,来自耶鲁大学的神经学家约翰弗尔顿(John Farquhar Fulton)与他早期的同事卡莱尔雅各布森(Carlyle Jacobsen)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损毁了两只黑猩猩的前脑叶与其它脑区的神经连接,结果发现这两只黑猩猩变得温顺了许多[2]。这个不算很惊人的研究成果却深深地启发了与会的一位葡萄牙神经外科医生,他就是本文的主角——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莫尼斯迅速意识到这可能为手术治疗精神病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通过手术治疗精神病并不算是一个很新颖的想法,从十九世纪末就已经有人陆续开始了这类尝试,但这些手术的效果大多并不尽如人意[1][3],不过莫尼斯还是决定要再试一次。1935年11月12日,就在莫尼斯从伦敦回去后不久,他于里斯本的圣玛塔医院(Hospital Santa Marta)做了第一次尝试,由于他本人的手因为痛风而不太灵活,所以手术实际上是在他的指导下由其助手利玛(Almeida Lima)完成的。他们小心地在病人颅骨上锯开一个口子,然后再通过这个开口向前脑叶当中注射乙醇来杀死那一片的神经纤维[1][4]。手术之后,病人活了下来,并且症状有所减轻,尽管病人最终没有恢复到能出院的地步,但是莫尼斯依然宣称他的手术取得了成功 [4]。受此鼓舞,莫尼斯又接二连三做了更多类似的手术。非常幸运的是,莫尼斯前20例手术的病人都幸存了下来并且没留下太过严重的后遗症[1]。
莫尼斯由于在早些年因为发明脑血管造影术(cerebral angiography)而在国际上颇有名望,因此他的工作刚一发表就在全世界备受关注。尽管不久后他就发现损伤前脑叶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比如反应迟钝以及性格变化等,但他依然相信较之对精神病的出色疗效,这些副作用是可以被容忍的[1]。同时,他也对手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比如他发现用乙醇很容易殃及无关的脑区[5],故而专门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前脑叶白质切除器”(leucotome)的器械来机械损毁前脑叶的神经纤维。因此,这套手术方法后来被称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1][6]。
莫尼斯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示意图,先将前脑叶白质切除器具刺入颅腔,然后捣毁一块脑区。图片来源:cerebromente.or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