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平与学术经历
约瑟夫·利希滕贝格(Joseph Lichtenberg, 1925- )于1 925 年出生在美国巴尔的摩市( Baltimore )。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则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利希滕贝格的父母在他9个月大时离了婚,他从小就和母亲、阿姨、外祖母一起生活,直至长大成人。对于童年时期的利希滕贝格来说,父母的分离并未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因为他父亲居住的地方离他家不到五个街区,他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父亲。
利希滕贝格早年接受了很多医学的熏陶。他小时候居住在一个德国犹太人的社区,周围邻居中很多人都是医疗工作者,而且他的叔叔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医生,这让利希滕贝格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医学知识。在这方面,外祖母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外祖母曾说,利希滕贝格生来就应该是一个医生。事实上,这是外祖母对他的美好期望。她年轻时很想成为一名医生,但由于当时妇女无法到医学院学习,因而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他的外祖母后来嫁给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的一位成功商人,并在婚后不久回到了故乡巴尔的摩市。出于对医学的热情,她在当地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nsity) 旁听了医学课程,并且在利希滕贝格小时候居住的那个社区建立了一座医学图书馆。她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并不重视,认为她们没有学医的希望,但当利希滕贝格这个男孩出生时,她非常高兴,并且迫不及待地让牧师在洗礼时祝愿他能成为医生。
利希滕贝格天资聪慧,学习能力非常强。他15岁完成高中课程,18岁就完成大学学业,顺利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他大学毕业的时间恰好处于二战时期,因此他在培养水手的学校找了份工作。随后,利希滕贝格在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指挥部担任执行军官助理,负责并处理战况记录。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自主选择职业的念头。他希望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做什么,而不想因别人的要求而做。在不断询问自己的过程中,他想起15岁时曾阅读过的《》,当时,这本经典的精神分析书籍让他对人类的心理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也埋下了日后发展此项兴趣的种子。此外,尤盘·奥尼尔(EugeneO'Neill ) 所著的那些挖掘人类心灵的戏剧作品也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于是,利希滕贝格决定要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考入了马里兰医科大学学习医学。利希滕贝格声称自己可能是“为了成为精神分析师才专门去医学院学习医学的人”。这种舍近及远的做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要成为一名优秀精神分析师的信念有多么强烈。
利希滕贝格在马里兰医科大学就读期间对学校所开设的正规课程不太满意,于是就与其他几位有相同感受的同学成立了个自己的“学院”。他们在宿舍里自学感兴趣的内容、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这让利希滕贝格受益良多。利希滕贝格在医学院三年级时结了婚,并在父亲朋友负责的医院里实习,负责电击急救和 胰岛素休克治疗部。这是一个小医院,一些人把在这里实习视为“马里兰医科大学的耻辱”,但利希滕贝格不这样看,他认为正是因为医院比较小,他才可以承担更多责任,得到更多锻炼。
尽管利希滕贝格对医院的各项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却一直想要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在医学院的最后一年,他接受了一位名叫海伦( Helen,A.) 的年轻女分析师的个人分析。海伦是一位精神分析师,技术老道、经验丰富。在分析过程中,利希滕贝格对海伦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井且常常哭着离开咨询窒。然而不幸的是,海伦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因非常罕见的怀孕并发症去世,他的个人分析被迫中断。
此后,利希滕贝格卫接受了分析师李瓦尔德( Loewal,H.) 的分析训练,但他认为自己除了从李瓦尔德那里学到了“分析师不应做的事”之外什么也没学到。李瓦尔德对利希滕贝格先前的分析师海伦非常轻蔑,不认同她的个人分析。一次,当利希滕贝格因海伦的去世而哭泣时,李瓦尔德说:“她给你做的并不是分析,作为一名个人分析师,她应该做的只是握住你的手,引导你而己。”这让利希滕贝格难以接受,他不愿再接受李瓦尔德的分析训练了。
利希滕贝格在此后两三年中一直未找到告适的分析师。后来,心理学家李维斯·希尔(Hill,L.)向他推荐了同事鲁塞尔·安德森( Anderson,R.) 的分析训练。他在接受分析训练的同时,也开始接待病人,开展工作。到1960 年时,利希滕贝格已成为自我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在巴尔的摩-华盛顿精神分析研究所接诊病人、培训新的分析师。1970年,他搬迁至华盛顿,成了名私人开业的心理医生。
在科赫特的《自体的分析》付梓前,他曾受《费城分析学会公报》 (Bulletinof the Philadelphia Analytic Association) 之邀为此书撰写书评,这让他注意到了科赫特的观点,也成为他与科赫特结识的个良好契机。在利希滕贝格刚写完这篇书评时,科赫特恰好来到了华盛顿。《费城分析学会公报》的编辑邀请利希滕贝格带着他的书评到科赫特下榻的宾馆与他会面。科赫特欣然接受了利希滕贝格的书评文章,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两周后,利希滕贝格的分析训练师鲁塞尔·安德森卫邀请他参加科赫特的欢迎派对。在这个派对上,人们围着科赫特听他介绍自己的著作。利希滕贝格注意到,科赫特在介绍时逐一回答了他在书评中提出的几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让他对科赫特非常钦佩。他在第4次自我分析时,开始采用《自体的分析》的观点做作为指导,处理个人分析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之后,利希滕贝格开始走出自我心理学阵营,加入到自己更感兴趣的自体心理学阵营。他受邀参加了芝加哥举办的第一次自体心理学会议,并开设了一个工作坊。他在会上结识了许事见解独到的自体心理学家,他们在科赫特之后都有志于发展自己独特的理论。其中,提出主体间性理论的斯托罗洛(Stolorow,R.D.)与利希滕贝格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长期保持通信,斯托罗洛的理论观点对利希滕贝格的启发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