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 内蒙古心

发布时间:2019-04-19 19:19:11   来源:心理学报 2016, Vol. 48, No.8    
字号:
1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与之间的关系*

1,3周晖 1张豹 2陈晓 2学空间6T*D]0nI.w$z A

心理学报 2016, Vol. 48, No.8, 981-8

H8v"a+{1l/f5P{0

[4NZ-y3G%Q0【摘要】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关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究自恋与及与现实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1表明 ,对男性而言,自恋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不存在相关 ; 而的自恋与公开、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研究 2通过行为实验证实 ,在公开的情境下,男性青少年中高自恋者比低自恋者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 而在非公开的情境下,高低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揭示,男性青少年自恋者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调节的策略之一。内蒙古心理网u}-]v0p!]|?

&Yt7L WZ'OIh0【关键词】自恋; 亲社会倾向; 亲社会行为内蒙古心理网!n:d{ QF5WsBI$R

内蒙古心理网 OBN&qKg5X ~c#v

【分类号】 B844内蒙古心理网1Dn$?TT)gu5Vh#Z

内蒙古心理网DJ@ b9|

1、引言内蒙古心理网 \8i#K8v)Dp:G

P6ut_+j0A6w0随着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 ,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恋”这种特质。自恋以浮夸的自我和人际关系中的特权感为重要特征 (Morf & Rhodewalt,2001)。自恋者行为傲慢 ,有特权感,缺乏同情心,并且希望利用他人 (Back,Schmukle,& Egloff,2010; Zeigler-Hill,Green,Arnau,Sisemore,& Myers,2011)。他们对自我形象和权力有着浮夸的需要 ,对成功和他人羡慕有着过分的需求 (Morf & Rhodewalt,2001)。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人们正变得越来越自恋 ; 而且越年轻自恋水平也越高 (Twenge,Konrath,Foster,Campbell,& Bushman,2008)。

0@+A)y9}I(p[I__0内蒙古心理网iV)ID7|OfK

目前 ,关于自恋的研究发现,自恋既与适应不良,如冒险性的决策、歪曲判断他人的能力、成瘾性紊乱、赌博等存在紧密相关 (Twenge & Foster,2008),也与心理健康 ,如、等相联系 (Sedikides,Gregg,Rudich,Kumashiro,& Rusbult,2004; ,,郑珊珊,2009)。Morf和 Rhodewalt (2001)提出 ,自恋者所表现出的复杂行为都源于他们独特的自我调节过程。对于自恋水平高的人来说,许多个人和社会行为都是维持或提升其积极自我知觉的策略(Morf & Rhodewalt,2001)。许多研究表明 ,自恋者将攻击 (Martinez,Zeichner,Reidy,& Miller,2008)、自我服务式的归因方式 (Campbell,Goodie,& Foster,2004)等不适应行为作为自我调节的策略。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自恋者的适应性行为 ,比如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比如获得好的名声 (Bereczkei,Birkas,& Kerekes,2007)。因此,自恋者应该有可能会通过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以维护或者提升其积极的自我意象。

b)A#zK-? }-HJ0内蒙古心理网'd2h cm nn{i

本文拟从亲社会行为这个角度,探讨自恋者自我调节的特点,丰富自恋的理论。

4U:SO0Wl0

:rx&U7d M01.1 自恋者的社会行为及自我调节策略内蒙古心理网^"?5s/eK |W r[ `eF

p Rp-y/m0自恋者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一直受到关注。有研究发现 ,初次见面时高自恋者被认为是迷人的 (Back et al.,2010)。但他们并不善于建立和维护长期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自私、喜欢操纵别人、具有敌意并且傲慢无礼(Fossati,Borroni,Eisenberg,& Maffei,2010; Grafeman,Barry,Marcus,& Leachman,2015; Pincus et al.,2009)。并且 ,当自尊受到威胁时,自恋者极易出现攻击行为(Martinez et al.,2008)。内蒙古心理网"sWY S/WzUb

内蒙古心理网(Y R1| e;K c4U

根据 Morf和 Rhodewalt (2001)的“自恋的动态自我调节过程模型 ” (Dynamic Self-Regulatory Processing Model of Narcissism,DSRM-N),自恋者将社会关系作为自我调节的手段。他们过于依赖他人来获得认同感 ,并有强烈的动机来寻求持续的外在钦羡,用以构建或保持理想化的自我 (Morf & Rhodewalt,2001)。为了维持或提升自尊,自恋者往往会寻求并向他人表达优越感或者控制他人。比如 ,在恋爱关系中,自恋者追求的是地位和自尊而非亲密感和彼此照顾(Campbell & Foster,2002)。Back等人(2013)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恋的二维概念化与过程模型——钦佩(admiration)与竞争(rivalry)概念 (NARC)。该模型认为自恋者通过两种独立的社会策略来实现维持理想化的自我的目标:一是通过自我提升来获得社会钦佩; 二是通过自我防御来避免社会失败。这两种策略都可以通过激活不同的 .动机、认知和行为途径帮助自恋者实现维持理想化自我的目标 ,前者包括寻求独特性、宏伟的幻想、魅力,后者包括寻求至高无上的权利、贬低别人和攻击。内蒙古心理网7`-\1T@ m3W'~#X

内蒙古心理网v}%ydA#X

1.2自恋和亲社会行为内蒙古心理网%?g"g8|*Q#R2G.v

内蒙古心理网x8]8X6j1o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自愿使他人获益的行为 (Eisenberg & Fabes,1998),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做出是否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亲社会特征 ,如同理心 (Penner,Dovidio,Piliavin & Schroeder,2005)、观点采择能力(De Dreu,2006)和宜人性(Sprecher & Fehr,2005)的影响。

gSt;\2X c ['h%n5?0内蒙古心理网8bE,q2lijz ~gWZ:V

除了个体特质 ,情境因素 (如行为是否公开 )对亲社会行为也有影响。认为,虽然亲社会行为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亲社会行为可以提高助人者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 ,帮助他们获得好的声誉(Wedekind & Braithwaite,2002)。为了获得好的声誉,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必须要被其他人看到,因此,通常来说,人们在亲社会决策情境中尤其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些行为实验发现 ,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会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除了紧急情境下旁观者效应的研究 )(Bereczkei,Birkas,& Kerekes,2010)。比如,在公共物品游戏中 ,当被试得知他们贡献出来的钱会被公开展示的时候,他们会贡献更多的钱 (Hardy & van Vugt,2006)。相对于匿名情境,当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会用更多的钱来惩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Kurzban,DeScioli,& O’Brien,2007)。即使非常隐晦的社会存在都可能对亲社会决策产生影响 ,比如在博弈游戏中在电脑屏幕上仅仅呈现眼睛的图案(非常微弱但与观看有关的线索 ),被试就会比没有呈现眼睛图案组表现得更加慷慨(Haley & Fessler,2005)。在策略性互动过程中 ,关于社会存在 (Social Presence)的线索与名誉和声望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行为的公开性会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比如 Bereczkei等人(2010)发现 ,当有他人在场时,具有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特征的个体(Machiavellianism)会隐藏起他们的自私,表现地非常利他; 但是当他们知道没有人在观察他们的行为时 ,则会按照自己的本性来行事。内蒙古心理网+J N#KMu e,Er#n1_

G4K X%f Q {o O&n xH0关于自恋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不多。但由于自恋者缺乏同理心 (Bushman,Bonacci,van Dijk,& Baumeister,2003),对他人的需要和感觉不敏感(Morf & Rhodewalt,2001),且乐意剥削他人使自己受益(Pincus et al.,2009),因此可预期自恋会提高自私的价值观而非亲社会的价值观 (Anderson & Costello,2009),所以自恋者通常不会参与助人活动。但是 ,根据 Back等(2013)的自恋的二维概念化与过程模型 (NARC),自恋者会通过自我提升来维持理想化自我。那么,如果可以从亲社会活动中获得利益,比如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来提升自我形象(被注意和被尊重)时 ,自恋者是否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呢?

$t8a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