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为当代法国著名的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拉康(Jacques-Marie-Emile-Lacan 1901-1983)的学术影响在今天的后现代语境中似乎一天天在增大起来。为了使读者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拉康的学术语境,我们在此预备介绍一下他的。用式的描述应该说: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
1901年4月13日,拉康出生于巴黎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商人家庭,在他之下还有一个妹妹马德雷诺和弟弟马克。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Stanislas)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不久,拉康洋溢的才华就初显端倪:15岁上,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十七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大师。不妨这么说——拉康之思的起步之点是文学!这也是拉康后来全部理论中始终抹不去浓重诗学语境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
在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年轻的拉康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杀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之后,他已经不再相信万能的上帝,也不再从内心里敬重人性的崇高。那是一种对布尔乔亚现实世界深刻的失望心理和对世俗物化人间的强烈鄙视。所以,与早早就收心敛性做了牧师的弟弟不同,拉康未满20岁就毅然决然地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不敬鬼神、不信人性的拉康从此走向与现代性同体诞生的科学。纵观思想史,这也是很多大师年轻时走过的道路。在客观的科学图景中,人类主体不过是工具理性分解认知的客体对象。1919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在之后七年的医科生涯中,拉康完全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精研病理学的预科大夫,而是始终丝毫不减对哲学和文学的热衷。在其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中,拉康尤其钟情当时欧洲艺术实践中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在下文的讨论中,我做了一个未必十分准确的判断:超现实主义是拉康思想的逻辑内驱力。那时候,在左岸地区的莫里埃书店里,人们常常能看见拉康、纪德和克洛岱尔等人的身影。在那个时期,拉康不仅与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勒东和达利交上了朋友,甚至还成了毕加索的私人医生。到了30年代,拉康开始直接为超现实主义的刊物写稿,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诗歌习作。
1927年,青年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所的住院医生;1928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在这种特殊的职业环境里,拉康不得不终日面对那些不正常的另类人群,这使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就在这一年,拉康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1929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1931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值得注意的使,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臣属惯性。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
1932年,青年拉康在克劳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论经验的妄想型精神病概念与问题》(The Problem of Style and the Psychiatric Conception of Paranoiac Forms of Experience)的博士论文。据说,在论文通过答辩之后,拉康曾将论文寄给了弗洛伊德,后者仅以一张冷面公文式的明信片作复。这篇论文以三十三例妄想型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为基础,第一次触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个人的存在本体有可能在他自己的心身之外。拉康论文中最重要的一个病例是关于女妄想症病人埃梅(L·Aimee)的分析。 38岁的埃梅因剌杀法国著名演员达弗洛斯而被捕。案发后的调查表明,后者与埃梅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在埃梅的幻象世界中,名演员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形象,可是,埃梅恰恰将她一生失败和不顺的压抑与怒火都倾泄到自己的理想目标身上。拉康认为,这个中的埃梅并不是在简单地攻击他人,而是一种“自虐”。在对埃梅的病理分析中,拉康留意到妄想狂的病结是不断将身外成功的他人形象镜像式地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心像,内化为另一个(other)完美和谐的自己,此即后来作为拉康哲学关键词的他者。对这个自己之外的理想形象,埃梅痴迷地沉浸其中,甚至义无返顾地成为这个心像伪我的奴隶,而这个主体之外的另一个心像,正是主体自身存在的真正本体。此时的拉康已经渐渐发觉,那个真正充任人之主人的角色的异在的本体,实质上是某种特定的外部“社会引力”。这种外部引力利用社会地位、名望和金钱交织成的网络,制造出种种“我”不在其位却应该居有的空位。现实中这种空位常常被一些“另一个”(应该是“我”=理想自我)成功人士占有,妄想狂患者往往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理想自我和内在心像,正是这种理想化的张力,支撑着“我”的存在。拉康说,此时他第一次发现关于自我的观念可能是一个妄想。可是,倘若现实中主体心身一败涂地,恰与作为“另一个”理想自我的成功人士形成强烈的反差,主体便可能通过真实的精神分裂将幻想直接实现为现实,埃梅剌杀那个在社会现实中成功了的女人,其心理动机也是试图杀死另一个作为虚假心像的自己。这也是拉康称其为自我惩罚(self-punishment)的原因所在。有论者认为,这一研究标志着拉康的思想焦点已经从医学和精神病理学转向了精神分析学。这个判断是对的。并且我还认为,正是这项研究,奠定了拉康日后全部理论思考的逻辑基础。
1933年,青年拉康与达利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交往日益密切。他连续在巴塔耶命名的超现实主义杂志《米诺托》(Minotaure)上发表文章,讨论精神病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其中一篇讨论帕品(Papin)姐妹命案的关于妄想狂的分析性文章尤其引人瞩目。此时,以“妄想狂批判”为肯定性言行方式的达利,对拉康不久前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呈现出来的深邃思想大为赞赏。拉康也曾十分得意地谈到这种“文学效果”。第一次会面之后,两人立即在反对建构主义这一点上形成共识。无论对拉康还是对达利而言,两人间的交往显然都是一种深刻的相互影响过程。同年,拉康受巴塔耶的邀请,参加了考杰夫(A·kojéve)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讨。考杰夫和伊波利特关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思想的欲望关系的诠释极深远地影响了拉康。同期,拉康还在法兰西学院旁听心理学家亨利·瓦隆(Henri Wallon)的课程,瓦隆心理学研究中的“镜像实验”也时常对拉康的思想形成冲击,成为他不久后提出的镜像理论的直接科学基础。
1934年,拉康成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的候补会员,开始精神分析工作,1938年,成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正式会员。也是在1938年,拉康迎娶一位主治医生的女儿布朗婷(Marie-Louis Blondin)做太太。
1936年7月31日下午3时40分,在捷克马里安巴(Marienbad)召开的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拉康发表了关于镜像阶段论的报告。这是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在他自己的思想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镜像理论。拉康自己也认为这是他“对精神分析学理论上的第一个贡献”。这个时刻,拉康思想正式在场了。不过,这此报告颇具戏剧性。大会发言以十分钟为限,尽管主持人四次提醒拉康时间已过,但他依然没有中断自己的超时讲话。最后,会议主席E·琼斯打断了拉康的讲话。有意思的是,这份应该非常重要的手稿在拉康自己的手里丢失了,在会刊的摘要中只刊登了一个名为“Looking glass phase”标题。这么一来,作为拉康全部思想起点、创立镜像理论的原初文本竟然如此戏剧化地被抹去了。起点成为一个无。人们后来看到的收入《拉康选集》中的《作为“我”之功能形式的镜像阶段》一文,是1949年拉康向苏黎士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提交的论文。波微说,反映拉康这一新自我说的论文应该包括拉康的《超越“现实原则”》(1935年)、《个体形成中的家庭情结》(1938年)、《论心理因果性》(1946年)、《精神分析中的侵凌性》(1948年)、《作为“我”之功能形式的镜像阶段》(1949年)。这个“无”,正是拉康在第一个“想象界”阶段中,以重解自我伪主体为中心的重要基石。在镜像理论里,拉康证伪了弗洛伊德式的自我主体建构逻辑,他以婴儿在统一镜像中误认自我的伪心像为开端,提出自我的异化本体论,即在虚假的镜像之“我”中,真实主体在基始性上即是空缺的,自我主体不过是一个以误认的叠加建立起来的想象中的伪自我。这已经是拉康独有的思想逻辑的生发,镜像说当然是原创性的。也有论者认为,拉康直到1953年才形成自己的话语,这是不准确的。